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代学者胡应麟的误读与误判(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档案》 王嘉川 参加讨论

三 曲解文义,以显己功
    《总目·类书类·序》云:“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隋志》载入子部,当有所受之。历代相承,莫之或易。明胡应麟始议改入集部,然无所取义,徒事纷更,则不如仍旧贯矣。”但实际上,胡应麟并没有说过要将类书列入集部。其原文曰:“类书,郑《志》另录,《通考》仍列子家,盖不欲四部之外别立门户也。然类书有数种,如《初学》、《艺文》,兼载诗词,则近于集;《御览》、《元龟》,事实咸备,则邻于史;《通典》、《通志》声韵、礼仪之属,又一二间涉于经,专以属之子部,恐亦未安。余欲别录(佛、道)二藏及赝古书及类书为一部,附四大部之末,尚俟博雅者商焉。”⑧显然,《总目》是曲解了胡应麟的原意,由此对胡应麟所作的“无所取义,徒事纷更”的批评也就站不住了,而其关于类书在“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的认识,则显然又与胡应麟的论述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自《隋书·经籍志》纵横家明确著录有《鬼谷子》一书后,柳宗元首先怀疑其为伪作,然其依据只是汉代没有著录此书。北宋《新唐志》以为苏秦作,南宋晁公武、明代宋濂均依《史记》,以为是战国时鬼谷子撰,但亦都列出《新唐志》之说以存异。胡应麟总结前人之说后进一步加以思索:“余读之,浅而陋矣,即仪、秦之师,其术宜不至猥下如是。”“《汉志》绝无其书,文体亦不类战国,晋皇甫谧序传之。案:《隋志》(应为《汉志》)纵横家有《苏秦》三十一篇、《张仪》十篇,《隋·经籍志》已亡。盖东汉人本二书之言,会萃附益为此,或即谧手所成而托名鬼谷,若子虚、亡是云耳。”⑨并批驳了杨慎把《汉志》中的《鬼容区》指为《鬼谷子》的附会之说。对此,《总目》卷117《鬼谷子》提要云:“胡应麟《笔丛》则谓《隋志》有《苏秦》三十一篇、张仪十篇,必东汉人本二书之言,荟粹为此,而托于鬼谷,若子虚、亡是之属。其言颇为近理,然亦终无确证。《隋志》称皇甫谧注,则为魏晋以来书固无疑耳。”在肯定胡应麟“颇为近理”的同时,却将胡应麟原文“盖东汉人本二书之言,会萃附益为此,或即谧手所成而托名鬼谷”,歪曲为“必东汉人……托于鬼谷”,然后又引“《隋志》称皇甫谧注”云云,得出“为魏晋以来书固无疑耳”的结论,炫耀这是自己考证的成果。其实只要将两处文字比堪对读,即可发现,《总目》所做的,恰如其批评于明朝学者的“抄袭前人之书而割裂之,以掩其面目”,乃窃前人论断为己有,因为“谧手所成”当然就是“魏晋以来”了。
    《总目》卷85《史部·目录类序》云:“郑元(即郑玄)有《三礼目录》一卷,此名所昉也。其有解题,胡应麟《经义会通》谓始于唐之李肇。案《汉书》录《七略》书名,不过一卷,而刘氏《七略别录》至二十卷,此非有解题而何?《隋志》曰:‘刘向《别录》、刘歆《七略》,剖析条流,各有其序,推寻事迹。自是以后,不能辨其流别,但记书名而已。’其文甚明,应麟误也。”这就不但纠正了胡应麟所称书目解题“始于唐之李肇”的错误,还考证出正确的事实,即刘向、刘歆时即已作有书目解题,这当然是《总目》显示自己的考证功绩了。不过,胡应麟书名本为《经籍会通》,并非《总目》这里所说的《经义会通》,这很可能是出于一时笔误,不值得深究。真正成问题的是,《总目》对胡应麟的这一考证纠谬,是否真的与胡应麟有关呢?
    首先,不但胡应麟《经籍会通》中根本没有提到唐代李肇,就是其所有传世遗文中也没有说过书目解题“始于唐之李肇”的话,因此,《总目》所指胡应麟称书目解题“始于唐之李肇”的说法,就成了无中生有的捏造。当然,这也可能是《总目》记忆有误,将别人的错误说法张冠李戴地加给了胡应麟。但是,不管哪种错误,胡应麟与书目解题“始于唐之李肇”的说法都没有任何关系。
    其次,关于刘向父子与书目解题的关系,胡应麟有着清醒的认识。其《经籍会通》卷一原文如下:“书目第记书名,卷轴概不能广。唐《群书四录》乃至二百余卷,何以浩繁若此?盖各书之下必有论列,若歆、向所编者……郑(樵)《(二十)略》有刘歆《七略》七卷,又《七略别录》二十卷,岂七卷者目,《别录》乃论列与?”卷二又云:“《七略》原书二十卷,班氏(即班固)《(汉书)艺文(志)》仅一卷者,固但存其目耳。向、歆每校一书,则撮其指意,录而奏之,近世所传《列御冦》、《战国策》皆向题辞,余可概见。因以论奏之言,附载各书之下,若马氏(即马端临)《(文献)通考》之类,以故篇帙颇繁,惜今漫无所考。”显而易见,只要把这些话完整地读过来,就能清晰地看得出,胡应麟已经明白指出了书目解题起源于刘向、刘歆父子的事实。但《总目》却对此视而不见,先是给胡应麟捏造一个“李肇”云云,然后再自己考证一番,以耀示己功,最后又反过来对胡应麟大加批评,未免是错上加错了。
    四 因袭前人,不注所出
    明代学人,援引前人常常不注出典,《总目》对此多所讥切,指出此乃“明人著书之通病”,“盖明人好抄袭前人之书而割裂之,以掩其面目。万历以后,往往皆然”。就连以博洽著称当时及后世的焦竑,也被《总目》指认为“多抄袭说部,没其所出……亦足见明之无人”⑩。实则,《总目》自己也有不少这类行为。
    《总目》因袭前人而不注所出,至少有两种情况。一是因袭前人的方法和原则。如对《世说新语》,胡应麟在《少室山房笔丛》中论云:“《世说》以玄韵为宗,非纪事比,刘知几谓非实录,不足病也。”(11)刘知几是史学理论家,一再强调实录和真实,这本没有错,但他以实录征实之史法来衡评并非史学专书的《世说新语》,未免强人就己,自然大为偏颇。《总目》卷140《世说新语》提要:“义庆所述,刘知几《史通》深以为讥,然义庆本小说家言,而知几绳之以史法,拟不于伦,未为通论。”这显然是因袭了胡应麟的认识方法和原则。
    北宋官修《新唐书》行世以后,五代时所修《旧唐书》渐被废弃,幸好明嘉靖年间有人对《旧唐书》加以搜集、重刊,才得免于失传,而明代学者杨慎、李梦阳、何良俊等竟认为旧书远胜新书,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清代顾炎武、王鸣盛都认为二书互有短长(12),《总目》卷46《旧唐书》提要亦持各有优劣、相辅而行的评价。此后,新旧《唐书》此优彼劣之论息。不过,最早重新提出新旧《唐书》评价问题的并非顾炎武、王鸣盛,更非《总目》,而是他们之前的胡应麟。胡应麟在其《史书占毕》卷1、《艺林学山》卷5《二唐书》、《少室山房类稿》卷101《读新旧<唐书>》和《诗薮》杂编卷4中,从史料价值高低、文笔优劣、体例妥当与否等不同角度,对二书进行了具体考察,指出“二书得失,犹齐楚鲁卫”(13),“两存之备考可也,举一而废一不可也”(14)。显然,《总目》的评价态度和原则,与胡应麟并无二致。
    二是因袭前人观点。如《竹书纪年》记有“虞九年,西王母来朝”之事,胡应麟在《三坟补逸》卷上为之作注云:“西王母已见于此,不始《周穆》(指《穆天子传》)也。以余考之,盖亦外国之君。”此后《总目》卷142《穆天子传》提要亦云:“所谓西王母者,不过西方一国君。”至于前人是否已经有此观点,则一概不提。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