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扬州诗局刊刻《全唐诗》研究(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 章宏伟 参加讨论

到《全唐诗》再印时,康熙帝谕旨在书前加上校阅刊刻官职衔名页,曹寅为此于康熙五十年(1711)三月初十日奏:“臣于康熙四十四年奉旨命臣校刊全唐诗,久经告竣进呈,此皆皇上圣心独运,定为必传之书,臣同诸官不过较字督工。今准翰林咨,奉圣谕并钞列臣等衔名,刊刻款式到臣,谨遵旨补入刊刻。”[19](P83)对于这个加了校阅刊刻官职衔名页的《全唐诗》版本,这里之所以强调是再印本,而不是初印本加上校阅刊刻官职衔名页,是因为比较故宫博物院图书馆所藏这两种版本的《全唐诗》,不只是后本增加了校阅刊刻官职衔名页,两个本子的版心尺寸也略有差异。这当是康熙四十五年刻成的书版,到康熙五十年再印时,书版发生了收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10月影印的《全唐诗》,应该就是增加了校阅刊刻官职衔名页的康熙五十年再印本,这是需要指出的。
    《全唐诗》雕版的板片因曹寅的关系收藏在江宁织造局里,道光四年编刊的《上元县志》卷末《遮佚》曾记“《全唐诗》板藏织造汉府”,但其后下落不明。而稿本《如我谈·新〈全唐诗〉木板》中却有记述:“汉府存贮康熙间《全唐诗》木板一分,计十二部。每部十本,共十二架。每年刷印若干,即责成案书陈瑞承办。自夏月江溢为灾,未能移避。迨予至时,业已架倾,板漂过半矣。予咎难辞,为一生之憾事也。”⑨ 由此可知,道光二十五年(1845)陈坦园莅任江宁织造局以后,曾逢长江洪水泛滥,由于交接脱节,事出仓猝,对《全唐诗》板片没有采取“移避”措施,半数以上一被大水冲掉了。陈坦园为此惋惜不止,抱憾终生!⑩
    二、扬州诗局的经费不是来自两淮“盐羡”
    近代版本学家陶湘在为《清代殿版书目》写的序《清代殿版书始末记》中说:“两淮盐政曹寅以盐羡刻《全唐诗》,软字精美,世称扬州诗局刻本,以奉敕,亦称内府本。”[2](P65)陶湘自称“予购求殿板书,起光绪十五年己丑,讫民国十六(应为“八”)年己巳,得百数十种。按代为次,编目以存”[2](P68),对殿版书有长期的研究,因而他的说法影响很大,“曹寅以盐羡刻《全唐诗》”,长期以来几被奉为圭臬。
    谢国桢在《从清武英殿谈到扬州诗局刻书》一文中说:“这里指的‘康版’,就是在康熙四十年间指令江宁织造曹寅设立扬州诗局训练名手雕刻《全唐诗》的事情。这件事,是由江宁织造兼两淮盐运使曹寅,以盐余的款额,承担起来设立扬州诗局编刻《全唐诗》的任务。”[4]
    潘天祯《扬州诗局杂考》说:“至于扬州设局的经费,陶湘说是来自两淮‘盐羡’,大致可信。这种官办书局,经费充裕,其规模非私营书坊可比,仅用一年零五个月的时间就刻成写刻精美的《全唐诗》九百卷,没有雄厚的书写人员、刻印、装订工匠等出版力量是不可能的;除了曹寅和彭定求等十翰林一类钦定人员之外,还应拥有一批校勘和办理事务的人员。……”[5](P148)
    白新良在《中国古代图书事业史》中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曹寅在江宁织造兼巡视两淮盐槽监察御史任上奉旨以经营盐务余款,在扬州创办以编校、刊刻内府书籍为主的出版机构,即扬州诗局。由于经费充足,经营人员用心督课,故刻、刊、校、印都非常认真,因而质量很高。”[34](P354)
    卢秀菊在《清代盛世之皇室印刷事业》中说:“扬州诗局由曹寅(1658-1712)所设立,他于康熙三十二年至五十一年(1693-1712)任职江南织造局,并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四十五年(1706)、四十七年(1708)、四十九年(1710)四度兼领两淮盐政。因两淮盐政岁入丰腴,通常由内务府指派旗人任管理之职。曹寅和皇室关系密切,清帝特命数种图书交由扬州诗局付梓。由于财源丰富,扬州诗局刊刻本以精美工致著称。”[7](P52)
    吉少甫在《曹寅刻书考》中说:“曹寅刻书的费用,即来自于盐政。”[10](P223)
    张志强在《江苏图书印刷史》中说:“江苏地区与内府刻书活动有关的便是江宁织造曹寅设立的扬州诗局,它受康熙帝指令,为内府刊印各种书籍。……曹寅以盐余款项筹建了扬州诗局,同时亲自主持扬州诗局的校勘古籍工作。”[35](P103)
    祁美琴在《清代内务府》中分析织造官员的收入支出时,指出刻印书籍是织造官员的四项重要支出之一,她说:“康熙年间,为网罗江南名士,曹寅、李煦等曾几次受命刊刻《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书籍,每次刻印少则几十部,多则上千部,其所需费用也主要由织造自己筹措,花费不少的银两。”[36](P239)这里虽然没有说是代理盐差的收入,但作者在分析织造官员的收入时,代理盐差的收入却是一个重要的进项,因而这里就暂且把它归在这里。
    潘吉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造纸与印刷卷》中说:“武英殿本在清代长期成为唯一的官刊本。清初时由于对出版控制较严,地方官刊本较少,只有满洲正白旗人、与皇室关系密切的曹寅(1658-1712)康熙时任巡视两淮盐政时,受武英殿修书处委托,按殿版体例出版一些书籍,后称扬州诗局本,仍属武英殿本系统,因皇帝允许动用国家盐务财金,印刷同样精美,所刊的书有《全唐诗》900卷、《渊鉴类函》450卷、《全唐诗录》100卷、《御定历代题画诗类》120卷、《佩文韵府》106卷等,版式也与殿版相同,而且也多以宋体字印刷。”[37](P401)
    韩文宁在《曹寅和扬州诗局及其刻书》中说:“曹寅以盐款,筹设扬州诗局并首刻《全唐诗》。”[8]
    黄进德在《曹寅与扬州书局》中说:“近人陶湘《清代殿版书始末记》尝谓,书局的经费来自两淮盐课耗羡。由此看来,离开了盐课耗羡提供的充裕资金,曹寅于刊刻图书方面要在短期内取得如此突出的成效,那是不可想象的。不过,因此留下了一大笔亏空,以致遗累后人,这又是他始料所不及的。”[11](P203)
    肖东发在《中国图书出版印刷史论》中说:“清代内府殿本也曾设立分号--扬州诗局。该局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四月皇帝命令江宁织造曹寅设立的,为内府刊印各种书籍。……曹寅以盐余的款额筹建诗局,四十四年七月就召集文人,训练刻工,编纂和雕刻《全唐诗》。……从扬州诗局的受命成立、经费来源、主管人的身份及其服务对象,都说明它属于内府刻书,再看《全唐诗》的字体、纸张、雕刻、刷印、装帧等,也与武英殿本具有同样风格。”[38](P207-208)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