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典》“晋太尉进贤三梁冠”小札(4)
据《晋书·职官志序》: 世祖武皇帝即位之初,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司马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世所谓八公同辰,攀云附翼者也。(55)其“大司马”条也说: 晋受魏禅,因其制,以安平王孚为太宰,郑冲为太傅,王祥为太保,义阳王望为太尉,何曾为司徒,荀顗为司空,石苞为大司马,陈骞为大将军,凡八公同时并置,唯无丞相焉。(56)两处记载均以八公制设立于武帝践祚伊始。这就意味着,早在西晋立国之初,随着晋武帝罢废丞相,分别以司马孚等人担任太宰、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八职,八公之制即已正式确立。(57) 而随着八公制的确立,原本三公一体的“公”职设计也从制度上开始分化,职分文、武成为必然。如《晋书·职官志》所见: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位从公者为文官公,冠进贤三梁,黑介帻。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58)太尉与大司马、大将军一道被划归武官公,而司徒、司空则与太宰、太傅、太保一道被归入文官公,文、武官公借由进贤三梁冠、黑介帻和武冠、平上黑帻从冠服形式上加以确认。如果上述论断不误,可以推测,正是在西晋初年八公制正式确立之际,被划归为武官公的太尉开始“弃文从武”,改著武冠。而随着太尉改著武冠,太尉著冠终于与其所呈现的官职属性名实相副。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西晋初年能够一反旧制、改让太尉著武冠,与其时盛行的复古改制的政治文化也不无关系。如陈寅恪所论,“司马氏之帝业,乃由当时之儒家大族拥戴而成,故西晋篡魏亦可谓之东汉儒家大族之复兴。典午开国之重要设施,如复五等之爵,罢州郡之兵,以及帝王躬行三年之丧礼等,皆与儒家有关”;(59)阎步克也明确指出,“魏晋之交,出现了一系列复古礼、用周制的事件”。(60)不难想见,复古改制思潮的盛行使得儒家理想中的周制更受推重,秦汉以来的传统旧制则不再具有典范意义。而随着秦汉旧制典范意义的丢失,其原先所具备的约束力也逐渐受损,由此太尉首服调整变得可能。换言之,西晋太尉从进贤冠改著武冠,是在复古改制思潮对秦汉旧制的“松绑”,以及八公制设立和公分文、武制度设计的合力推动下完成的。 三、结语 太尉著武冠在司马氏一朝作为定制被确立以后,刘宋、梁陈均沿而不改,(61)唯一例外的是萧齐,如萧齐长水校尉王珪之所撰的《齐职仪》所见: 太尉,品第一,金章紫绶,进贤三梁冠,绛朝服,佩山玄玉。郊庙冕服、七旒,玄衣纁裳,服七章。(62)萧齐太尉返同汉魏旧制,重新著进贤三梁冠。不过,考虑到《齐职仪》已无完帙存世,此段亦仅为《唐六典》《职官分纪》所引,⑥因此不排除文字讹误的可能。 另一方面,《唐六典》等引《齐职仪》以太尉著进贤冠,或许也受到唐制的影响。《唐六典》“礼部郎中员外郎”条记载: 若进贤冠,三品已上三梁,五品已上两梁,九品已上一梁。三师、三公、太子三师·三少、五等爵、尚书省、秘书省、诸寺·监、詹事府、东宫三寺,及散官、亲王傅·友·文学,并关、津、岳、渎等流内九品已上服之。(64)《大唐开元礼》、《旧唐书·舆服志》等也以包括太尉在内的三公著进贤三梁冠。(65)唐世太尉既著进贤三梁冠,推测《唐六典》等引《齐职仪》受此影响,误以萧齐太尉亦著进贤三梁冠,恐怕不算无稽。 无论如何,两晋南朝制度一脉相承,独萧齐太尉一反常制著进贤冠,这多少有些不合常理。而《齐职仪》的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未尝不是整个汉魏六朝舆服相关文献的“隐患”。如所周知,这一时期正史里集中记载百官冠服的文字,有《续汉书·舆服志》《晋书·舆服志》《宋书·礼志五》《南齐书·舆服志》《隋书·礼仪志六》数种。《晋书·舆服志》已如前述,其他几种,如学者所论,《续汉书·舆服志》的编纂可能受到了西晋泰始令的影响,(66)而《宋书·礼志五》《隋书·礼仪志六》所记皇太子以下百官冠服和《南齐书·舆服志》则都有因袭前志旧文之处,不能轻易视作当朝实录。(67)舆服文献的上述特征,提示我们在应用它们时应格外警惕,而对文献进行史料批判也就成了一项不可或缺的基础作业。 [收稿日期]2013-11-20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