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元朝秘史》中两则谚语与相关史料的可靠性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民族研究》 刘迎胜 参加讨论

2.阎复记录的钦察人回复成吉思汗的话
    篾儿乞部与成吉思汗所出之蒙古部为世仇。成吉思汗之母诃额伦就是在出嫁篾儿乞部的途中,被也速该抢夺为妻的。而成吉思汗新婚之妻孛儿帖也曾被篾儿乞人抢走,配于其贵族也客赤列都。而在成吉思汗平定乃蛮,统一游牧各部,建立蒙古国后,篾儿乞残部又发动叛乱,最后出逃至今伏尔加河流域,为当地钦察人所收留。
    《元朝名臣事略》所录阎复《句容郡王纪绩碑》中,有一段文字描述成吉思汗向钦察部长亦纳思遣使,双方为钦察是否应当向蒙古交出蔑儿乞残余人员进行交涉:
    太祖征蔑乞国,其主火都奔钦察,遣使谕亦纳思曰:“汝奚匿吾负箭之麋?亟以相还,不然祸且及汝。”亦纳思谓使者曰:“逃鹯之雀,翳荟犹能生之,吾顾不如草木耶!”(24)
    明初修《元史》时,《元朝名臣事略》为重要资料。当初宋濂、王祎主持的编写班子,在修钦察大将土土哈的传记时,录入了上述阎复所写的内容。据笔者管见,清末李文田最早注意到前引《秘史》中所记谚语与《土土哈传》(即《句容郡王纪绩碑》)所记文字之间的对应关系。他写道:“龙多儿,盖蒙古语鹰也。《元史·土土哈传》曰:钦察国主亦纳思曰:逃鹯之雀,丛薄犹能生之,吾顾不如草木耶?是当时有此语。”(25)换而言之,李文田已指出,亦纳思回复成吉思汗使臣的这番话,正是我们已经熟悉的以雀鹰为喻谚语。
    钦察(),又称为库蛮、波洛伏齐等,是操突厥语北方方言的民族。人们不禁会问,他们为什么会以一段蒙古谚语回复成吉思汗的使臣呢?笔者注意到,公元10世纪波斯史家葛尔迪齐记载过一批鞑靼人迁入钦察部的事迹。(26)学者们也曾提及,蒙古伯牙兀氏与钦察、康里人中的伯牙兀儿可能有同一起源。(27)据上述阎复《句容郡王纪绩碑》和元代其他有关土土哈家传的资料,其祖先约在辽金时从辽河上源地区不远万里,远徙位于札牙黑水(Jayaq,乌拉尔河的突厥语名称)与也的里水(Itil,伏尔加河的波斯语名称)之间的玉里伯里地区,自号钦察。可见钦察人中存在来自蒙古高原的民族成分。
    由此可推测,上述谚语应当在其西迁之前已经存在,并随10世纪西迁的鞑靼人,或土土哈的祖先伯牙吾氏部众的迁移带入钦察。
    钦察人的居地与成吉思汗的祖居地蒙古高原东部远隔万里,之所以遭蒙兵祸,被征调进入汉地,成为负责为成吉思汗家族捣制黑马湩的牧奴,盖因其祖先收留了败亡的蔑儿乞人,拒不向成吉思汗交出。土土哈出自钦察王族,其祖先因不慎之言招致灭国之灾的经历,必定在其家庭成员中代代相传。而阎复所记当为其家族的自述,应属可信。
    二、有关“目中有火”谚语的史料
    1.孟速思与刘哈剌八都鲁的家传资料记载
    元人程鉅夫为元初畏兀儿名臣孟速思家族所撰《武都智敏王述德之碑》中提及:
    王(按,孟速思)幼负奇质,年十五尽通本国书,太祖闻其名,征至阙下,一见大悦,曰:“此儿目中有火,他日可大用,授之睿宗。”(28)
    而《元史·刘哈剌八都鲁传》在言及被世祖留侍身边的原因时,亦称:
    刘哈剌八都鲁,河东人,本姓刘氏,家世业医。至元八年,世祖驻跸白海,以近臣言,得召见。世祖谓其目有火光,异之,遂留侍左右,初赐名哈剌斡脱赤。(29)
    清人姚之骃在撰《元明事类钞》时,已注意到上述有关孟速思与刘哈剌合都鲁的史料中有关目中有火的记载的相似性。(30)这两则史料中提到,元太祖成吉思汗与元世祖忽必烈均用了一条“目中有火”的蒙古谚语,来说明孟速思与刘哈剌八都鲁的聪明能干。
    以家传、碑文资料对照本传,是《元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家传、碑文资料虽然更具原始性,但治史者皆知,使用时亦不能盲从,因“为尊者讳”的习俗广为存在。那么,上述两则史料中有关成吉思汗与忽必烈称赞他们的话,是否可信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