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钱大昕的学者风度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社会科学辑刊》 施丁 参加讨论

钱大昕(1728-1804)是乾嘉时代著名史学家。他不仅在考订求实的学术上是一流的,是当时的史学大师,就是在待人接物的风度上也是最佳的,是受尊重的杰出学人,当时学者予以表扬,如今学者也可追思。
    中国学者历来有两种不良倾向,或曰毛病:一是文人相轻,自负高明,轻视他人;二是待人苛刻,不愿付出,苛求他人。这两种毛病,乾嘉学者也是有的。然钱氏因心正学纯基本上未被传染,且反其道而行之。他在学者之间关系上具有诚厚谦逊的优良的学者风度。
    当时章学诚给钱氏的一封信中曾提到,世俗学风有所偏弊,戴震尝于筵间口谈秀水朱氏(指朱彝尊),遭人切齿;又说:“若夫天壤之大,岂绝知音?针芥之投,宁无暗合?则固探怀而出,何所秘焉! ”〔1〕此信内容有点含糊,但提及戴震,大致与其人其学不无关系。章氏对戴震意见很大〔2〕,又明知钱氏与戴震关系较好,不便明说, 然实在忍耐不住,故作试探,“岂无知音”、“宁无暗合”云云,透露了一点意思,即试探一下钱氏的态度。钱氏对此,是否应答,不得而知,《潜研堂文集》中是没有答章氏书信的。钱氏是否答出,似在两可之间,有可能答了,应付一下了事,或仅简单地表明自己态度;也可能不答,沉默待之,也就显示了态度。背后嘀嘀咕咕的行为,非钱氏所好;背后捅刀之事,钱氏更不愿为。
    至于学人间正正当当的学术交往与研讨,钱氏是很认真的,实事求是的。
    钱氏与戴震的关系是很好的。戴氏是当时最为突出的经学家,自恃学识过人,颇有些盛气、骄气。章学诚对此多有反感,讥其“好辟宋儒”、“心术不正”〔3〕,“慧过于识而气荡乎志”〔4〕,“害义伤教”〔5〕。王鸣盛也说戴氏“为人信心自是,眼空千古”, “狂而至于妄”〔6〕。钱氏却不然。就在钱氏考中进士的那年(乾隆十九年, 公元1754年),一时穷愁潦倒困处北京歙县会馆的戴氏前来拜访,带来了著作,两人一见如故,谈得很投机,于是定交。钱氏慧眼识英才,惊叹戴氏为“天下奇才”。次日,钱氏将此告诉了秦蕙田。秦氏时任刑部尚书,正在编纂《五礼通考》,急需学者协助,立即屈尊与钱氏一同前往拜访戴氏,邀请戴氏住到秦家。由于钱、秦等人的延誉,次年吏部尚书王安国约请戴氏到家塾教书,并命其子王念孙拜戴氏为师。同时,与钱氏同科进士的王鸣盛、王昶、纪昀、朱筠,还有卢文弨等,也都与戴氏交往,“叩其学,听其言,观其书,莫不击节叹赏”,从此戴氏“声重京师”〔7〕。
    钱氏推重戴震,是因其确是当时杰出的学者,无人可与其匹敌。他曾亲自写了《戴先生震传》,充分肯定戴氏在文字声音训诂、地理沿革、校雠、历算、典制等方面的学识与成就,深赞其区分《水经注》经注之说,称道:“研精汉儒传注及《方言》、《说文》诸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理,实事求是,不偏主一家,亦不过骋其辩以排击前贤。”“汾州修郡志,朱方伯珪请先生任其事。乃博稽史籍,驳正旧志之讹。”“其学长于考辨,每立一议,初若创获,及参互考之,累不可易。”在此传中,还写了戴氏“性介特,多与物忤,……人皆目为狂生。”深喜戴氏个性特点,流于言表。在钱氏眼里,戴氏有点骄傲自负,也不为过。他甚至提到过,“自四库馆开而士大夫始重经史之学,言经学则推戴吉士震”〔8〕。 推崇戴氏坐了当时经学家第一把交椅。有时,钱氏与戴氏交换学术意见,如:关于孙愐《唐韵序》“前后总加四万二千三百八十三言”的字数问题,钱氏意谓“《序》所云增加者,兼注中字而言”〔9〕,向戴氏征求意见。有时, 钱氏也与戴氏商榷学术见解问题,如:戴氏对其师江永推步之学评价很高,说江永“不在宜城(指梅鼎九)之下”。钱氏在读了江永《翼梅》后,觉得其论不如“宣城之识之高”,然后质问“当今学通天人莫如足下,而独推江无异辞,岂少习于江而特为之延誉耶,抑原有说以解仆之惑耶?请再质之足下。”〔10〕这种交换学术意见与学术商榷是正常的,友好的。
    钱氏与当时许多著名学者是朋友,或有学术交往,互相尊重。
    王鸣盛是钱氏的同乡、同学、同官,又是内兄,关系密切。王氏通经学,精史学,善诗,著有《十七史商榷》、《蛾术编》等等多种,颇有点自负。曾言“读史者,不必以议论求法戒,但当考其典制之实;不必以褒贬为予夺,而但考其事迹之实,亦犹是也”,“不必横生意见,驰骋议论”〔11〕。然而,他实际上议论颇多,且有时口气很大,讥刺前人,《十七史商榷》中多有这种情况。钱氏对他颇为尊重,于其逝世后,写了墓志铭,叙述了两人的密切关系,肯定其为人为学〔12〕;还写了这样动情言实、给予很高评价的挽诗:“海内知己有几人,垂髫直到白头新?经传马郑专门古,文溯欧曾客气驯。勇退较予先十载,立言垂世已千钧。蛇年难挽名贤厄,肠断新春只两旬(腊月二日下世,去立春仅十有七日)。”〔13〕但在王氏生前,钱氏也曾对其善意而含蓄地提出过批评意见。当王氏写成《十七史商榷》即将问世之时,钱氏给王氏的一封信中有这样的话:“得手教,以所撰述于昆山顾氏、秀水朱氏、德清胡氏、长洲何氏间有驳正,恐观者以试呵前哲为咎。”“愚以为学问乃千秋事,订正规过,非以诋毁前人,实以嘉惠后学。”“但议论须平允,词气须谦和。一事之失,无妨全体之善。”“所虑者,古人本不误,而吾从而误驳之,此则无损于古人,而适以成吾之妄。王戒甫、郑渔仲辈皆坐此病,而后来宜引以为戒者也。”这些话,切中王氏之病,可谓诚挚而中肯的批评。信末还说:“《十七史商榷》闻已刊成,或有讹字,且未便刷印,全将样本寄下。”〔14〕这是表示愿为其改正文字,实际上是自愿为其审阅。此种态度,毫无俗气,而是真正的学术诤友。
    王昶也是钱氏的同乡(江苏青浦)、同学、同科,晚年定居于苏州,又同好金石之学。两人来往甚密。钱氏在《王公(昶)神道碑》中提到:“其交最久而莫逆于心者,则今大理寺卿王公昶也。所居相距不百里,尝扁舟往访,升堂拜母,修子姓礼。”〔15〕如此亲密的莫逆之交,很是难得。朱筠、纪昀也是与钱氏同科进士,学术旨趣基本相同,在京时互有往来,关系也好。钱氏曾与朱筠通信讨论《国语》伶州鸠所言“武王克商,岁在鹑火”的年代问题。曾为纪昀《乌鲁木齐杂诗》写序,称其诗“声调流美,出入三唐,而叙次风土人物,历历可见”;又证其推断哈拉火卓石壁“古火州”三字,“当是元人所刻”之可信,称其“考古之精核”〔16〕。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