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陈寅恪治“民族文化之史”的出色成果(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 陈其泰 参加讨论

陈寅恪此一治史特色,又可分开两项论述:
    一、以小见大,从别人不注意处发现历史的“关节”点,通过联系分析,揭示出有关 历史演变的重大问题
    唐初融合胡汉文武为一体的局面及其变化是认识唐代政治史的关键。“关中本位政策 ”是陈氏对唐代政治史的一个主要理论概括。此项政策,由北周宇文泰所开创,唐初继 续实行。其特征是“融合胡汉文武为一体”,(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48页、第4 7页。)具体言之,即“宇文泰当日融冶关陇胡汉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以创霸业;而隋 唐继其遗产,又扩充之。其皇室及佐命功臣大都西魏以来此关陇集团中人物,所谓八大 柱国即其代表也。当李唐初期此集团之力量犹未衰损,皇室与其将相大臣几全出于同一 之系统及阶级,故李氏据帝位,主其轴心,其他诸族入则为相,出则为将,自无文武分 途之事,而将相大臣与皇室亦为同类之人,其间更不容别一统治阶级之存在也”。(注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48页、第47页。)李唐皇室维持“关中本位政策”所采取的 措施是使李唐皇族与北周以来勋贵之后裔在物质上同一利害,精神上有共同维系之纽带 ,依附古昔、称关中地区为历史上汉化发源之地此点尤为重要。武则天柄政之后,唐朝 在政治、军事、社会、文化各项均与初唐判若两端,究其根本原因即为关中本位政策遭 到废除。故唐初“胡汉文武为一体”及其变化实是认识唐代政治史的关键。此一全局性 的认识,恰是陈寅恪以如炬的目光,从史料中发现别人所不曾注意的问题,并广泛联系 各种材料,逐步深入分析得来的。
    陈寅恪首先揭示出李唐皇室世系记载存在的漏洞。《新唐书·宗室世系表》所载,李 渊先世为陇西名门李暠,四世祖李重耳因西凉国亡奔宋,为汝南太守,后魏克 豫州,以地归之,拜恒农太守,复为宋将薛安都所陷。三世祖李熙为后魏金门镇将。
    陈寅恪根据多方面史料考证,指出此言李重耳为宋汝南太守一事,乃绝不可能。因为 ,“既言‘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其时必在元嘉二十七年。当时前后宋之汝南太守其姓 名皆可考知,郭道隐则弃城走,徐遵之则去郡,陈宪则先行郡事,后以守城功擢补实官 。故依据时日先后,排比推计,实无李重耳可为汝南太守之余地”。(注:《唐代政治 史述论稿》第4-5页。)不可能有的事说成有,这就使人怀疑有关李唐皇室世系的记载 或许经过讳饰编造。陈寅恪又从其他史料中发现讳饰假托的蛛丝马迹。《新唐书·宗室 世系表》言“为宋将薛安都所陷”,即为薛安都所擒。据《宋书》及《魏书》有关的传 ,李初古拔的经历正好与李重耳父子极相似。李初古拔任弘农太守,父子与屯汝阳的永 昌王关系密切,李初古拔被擒在元嘉二十七年闰十月。“故以时日先后、地理接近及人 事关系论,李初古拔殆于未被擒以前曾随永昌王屯兵豫州之境,因有汝南太守之授。然 则此唐室谱牒所言之汝南太守实非宋之汝南太守,乃由魏之汝南太守所修改而成者也” 。(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5页。)又,《魏书·薛安都传》云:“(安都)仍执(李 )拔等南遁。及世祖临江,拔乃得还。”综合上述史料,陈寅恪合理地得出推论说:“ 是李初古拔原有自北至南复自南还北一段因缘,李唐自述先世故实,竟或因此加以修改 ,以傅会李重耳之由北奔南,又由南归北耶?幸赖其与他种记载符合及矛盾,留一罅隙 ,千载而后遂得以发其覆也。”(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5页。)“故今假定李唐 为李初故拔之后裔,或不至甚穿凿武断也。”(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6页、第8 页、第11页、第12页。)再考《唐会要》、《元和郡县图志》等所记载,李渊之高祖李 熙、曾祖李天赐在李唐称帝后均追赠尊号,建陵于河北赵州昭庆县。父子共茔而葬,是 族葬的规例。陈寅恪又举出河北省隆平县所存唐光业寺碑文(开元十三年杨晋撰)的颂文 中却写首:“维王桑梓,本际城池。”此乃为唐皇室编造氏族来源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李熙、天赐父子共莹而葬,即族葬之一证。光业寺碑颂词复有‘维王桑梓’之语, 则李氏累代所葬之地即其家世居住之地,绝无疑义,而唐皇室自称其祖留居武川之说可 不攻自破矣。”(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6页、第8页、第11页、第12页。)故陈寅 恪得出结论说:“据可信之材料,依常识之判断,李唐先世若非赵郡李氏之‘破落户’ ,即是赵郡李氏之‘假冒牌’。至于有唐一代之官书,其记述皇室渊源间亦保存原来真 实之事迹,但其大部尽属后人讳饰夸诞之语。”(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6页、第 8页、第11页、第12页。)
    李唐皇室改易氏族郡望,实非特例,而符合中古时期之通例。陈寅恪引《隋书·经籍 志》史部谱序篇云:“后魏迁洛,有八氏十姓,咸出帝族;又有三十六族,则诸国之从 魏者;九十二(九?)姓世为部落大人者,并为河南洛阳人。其中国士人则第其门阀,有 四海大姓、郡姓、州姓、县姓;及周太祖入关,诸姓子孙有功者,并令为其宗长,仍撰 谱录,纪其所承,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他认为,前者指魏文帝改胡姓为汉姓,后 者则专指汉人而言,“李唐之称西凉嫡裔,即所谓‘并令为其宗长,仍撰谱牒,纪其所 承’,其改赵郡郡望为陇西郡望,即所谓‘又以关内诸州为其本望’,岂非寅恪之假说 得此史文而益证实耶”?(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6页、第8页、第11页、第12页。 )李唐姓氏的改易过程,实则反映出陈寅恪所特别重视的胡汉文化问题。这里包括他所 论证的三个方面:1.“李唐血统其初本是华夏,其与胡夷混杂,乃一较晚之事实”。( 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3页。)具体事实是,李熙、李天赐所婚,都是汉族。至 李昞妻独孤氏,李渊妻窦氏,李世民妻长孙氏,都是胡族。胡李唐皇室,乃混杂胡汉 血统。2.“世系改易之历程,实不限于李唐皇室一族,凡多数北朝、隋唐统治阶级之家 ,亦莫如是”。(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第13页。)宇文泰改易姓氏的做法是,改易 西迁关陇汉人中之山东郡望为关内郡望,以断其乡土之思。并附会其家世与六镇有关, 以巩固其六镇团体的情感。李唐改其赵郡郡望为陇西,正是此一时期所为。隋唐两朝继 承宇文泰之“关中本位政策”,其统治阶级自不改其歧视山东人之观念,隋唐两朝依旧 假冒弘农杨震、陇西李暠之嫡裔,其真实心态正由于此。3.自唐初至高宗统御之前期 ,将相大臣均为“融合胡汉文武”为一体的关陇集团之后裔。武则天柄政,实行进士科 取士,江左人士遂得以文才上进朝列,关陇集团垄断朝政的局面遂告崩坏。故陈寅恪得 出如下论断:“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注:《唐代 政治史述论稿》第18页、第25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