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六韬》综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济南大学学报》 徐勇 邵鸿 参加讨论

《六韬》成书既不晚于西汉,那么,其究竟是此前哪一个时期出现的作品呢?
    宋人罗泌在《路史发挥·论太公》中认为是“楚汉之际好事者之所撰”,清代学者崔述在《丰镐考信录》中也说“必秦汉间人之所伪作”。今人张烈的《〈六韬〉的成书及其内容》则断定为“秦始皇在位时写成”[5]。他们的观点大体相同,都认为《六韬》作于秦到汉初的时期内。但是,他们的说法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释的问题。主要有:第一,《六韬》多次提到车兵、骑兵、步兵各自的作战方式及其如何协同作战,其中车兵被放在首位,其次是骑兵,步兵尚居于较次要的地位。这与秦代或楚汉之际军队构成及战争的实际情况不符,更象是这以前的情况(注:参看本人拙著:《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制度初探》,载《求是学刊》1995年第5、6期。)。第二,《太公》在西汉前期已广为流传。如《汉书·萧何传》载萧何谏刘邦曰:“夫能诎于一人之下,而信于万乘之上者,汤武是也。”《容斋随笔·三笔》:“《六韬》云:‘文王在岐,召太公曰:吾地小。太公曰:天下有粟,贤者食之;天下有民,贤者牧之。屈于一人之下,则伸于万人之上,唯圣人能为之。’然则萧何之言,其出于此。”此文见《群书治要》卷三十七引《武韬》。《史记·孝文本纪》:“中尉宋昌曰:‘……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索引》:“言其固如盘石,此语见太公《六韬》也。”贾谊也数引该书文字。可见西汉前期人已比较熟悉该书。此外,迄今至少已出土了三种这一时期的《太公》书,银雀山所出《六韬》还不止一个抄本(按:据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吴九龙《银雀山汉简释文》,《六韬》残简中屡见文字重合者。对照今本,可知简本的若干篇当有两个抄本),也说明其流传之广。《史记·齐太公世家》文王见太公一节抄自《六韬·文师》,又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后世”云云,也可见太公之书由来已久。银雀山出土的《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守法〉、〈守令〉等十三篇》诸兵书都是抄写于西汉前期的先秦作品,《六韬》或《太公》亦当与之相似。第三,《庄子·徐无鬼》:“从说之则以《金版》、《六弢》。”《战国策·秦一》:“(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战国晚期和楚汉间人屡引与《太公》书相同的《周书》文字,而《周书》与《太公》原有密切关系。银雀山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太公之书,古亦称《周书》。《战国策·秦策》谓苏秦‘得太公阴符之谋’,《史记·苏秦传》作“周书阴符”。《庄子·徐无鬼》释文引司马彪、崔譔云:‘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敦煌写本《六韬》残卷中有《周志二十八国》一篇,文字与《周书·史记》略同。古书所引《周书》之文,亦颇有与太公之《六韬》、《阴谋》、《金匮》诸书相出入者(参严可均《全上古三代文》卷七)。《吕氏春秋》所引之《周书》可能即指太公之书。”[6](P124)由此,足见《太公》和《六韬》的起源不晚于战国晚期。有学者认为黄石老人授予张良的《太公兵法》即《六韬》,证明此书成于秦汉之际,此说未必妥当。太公书既然战国已经出现,《史记》也没有说明此书为黄石公所作,则黄石公只能是一个整理者或修订补充者。
    目前,对《六韬》成书时间最普遍的看法是东周说,其中又包括春秋时期成书和战国成书两种意见(注:春秋说见陈青荣:《〈六韬〉作者及成书年代》,《美太公新论》,北京燕山出版社1993年版。战国说参上引刘宏章文及孔德骐:《〈六韬〉浅说》,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版。,而以战国说为确。理由是:第一,《六韬》书中大量谈到了车、骑、步兵的配合作战,而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均证明,骑兵的大规模使用及车、步、骑三大兵种协同作战始于赵武灵王(前325-前229年在位)。第二,《六韬》提到了“将军”一词,并且明确讲到“将相分职”,这是战国才出现的情况,其侈谈“王霸”,也是战国时期的风气。第三,《六韬》大量提及铁制兵器及其使用方法,而铁兵器的广泛使用也在战国中期以后。最后,《六韬》中的许多语句直接来自较早的兵书。如《论将》之“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出自《孙子兵法·计篇》;《立将》述将军出兵礼仪,出自《司马法》;《垒虚》之“将必上知天道,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出自《孙膑兵法》;《军势》之“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则起,不胜则止”,出自《军志》;《教战》述练兵之道,出自《吴子·治兵》;《兵道》之“故圣王号兵为凶器,不得已而用之”,出自《老子》;《群书治要》引文有引“神农之禁”者,出自《神农书》。显然《六韬》成书晚于它们。另外《六韬》的基本理论和范畴,多来自道家,如崇尚“道”,主张柔弱胜刚强、韬晦不露和安静玄默等;同时又引用“黄帝”之书,并有大量强调刑赏的法家言论,表明它是以黄老为主旨的兵家著作。上述兵书和黄老之学的出现是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所以《六韬》不可能是此前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六韬》中还有一些文字和《尉缭子》相近,其中《尉缭子·兵教下》:“武王问太公望曰:‘吾欲少间而极用人之要。’望对曰:‘赏如山,罚如溪。太上无过,其次补过,使人无得私语。诸罚请不罚者死,诸赏请不赏者死。’”此语亦见《六韬》(《文选·王仲宣从军诗》李善注引《六韬》:“赏如高山,罚如深溪”),且对话正是《六韬》的体例,故应该是《尉缭子》引《六韬》。如这个推测不错,《六韬》不会晚于战国末期的《尉缭子》,它当基本成书于公元前3世纪初前后、秦统一之前的数十年间。
    总之,《六韬》是基本成型于战国后期的兵家著作。这一时期成书的《六韬》,我们不妨称之为古本《六韬》。
    《六韬》托名太公,而把《太公兵法》授给张良的黄石老人,自称是济北谷城山(今山东平阴西南)下的黄石,他授书的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离齐地也非常之近,故而他很可能是齐国人。这些都反映《六韬》和齐国关系密切。从内容看,《六韬》道法结合和兼容博采的特色,与当时齐国的思想潮流和《管子》一书非常相近,有些文字具有明显的齐国色彩。如《六守》:“太公曰:‘大农、大工、大商,谓之三宝。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三宝完,则国安。’”史称太公治齐,“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1](《齐太公世家》),故齐国历来重视工商业。管子相齐,“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管子·小匡》:“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不可使杂处,……处农必就田野,处工必就官府,处商必就市井。”“石”,读为“硕”,训大[7]。《六守》此文与《管子》非常相似,实与齐国传统一脉相承。又《六韬》中阴阳五行文字很多,也与当时海岱间方士众多、阴阳学盛行的风气相一致。所以《六韬》是齐国著作的可能性最大。
    《六韬》的作者究竟为谁?现有的材料还难以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象《六韬》这样一部篇幅很大、内容庞杂的书籍,也不象是出于一人之手。举一个突出的例子,对热衷于用术数指挥战争的兵阴阳家,《六韬》中就存在着明显的矛盾。如《群书治要》卷31引《龙韬》,称天道、望气、龟筮、日月、鬼神和背向等均“无益于兵胜”,“顺天道不必有吉,违之不必有害”,主张“战不必任天道,饥饱、劳逸、文武最急,地利为宝”;《太平御览》卷328引文述武王伐纣时天象龟筮都不吉,但太公认为“枯草朽骨,安可知乎”,“乃焚龟折筮,援桴而鼓,率众先涉河,武王从之,遂灭纣”。这无疑是非常可贵的军事唯物主义思想,并对《尉缭子》等书产生了直接影响。但书中兵阴阳家文字也相当不少。如《龙韬·五音》说“律音之声,可以知三军之消息”;《兵征》说望气以知敌可攻不可攻;《群书治要》卷31引《六韬》,大谈“人主动作举事善恶,有福殃之应、鬼神之福”;《太平御览》卷328引文云“从孤击虚,高人无余,一女子当百夫”;卷737引文说太公用“画丁侯于策,三箭射之”的黑色巫术,使之“举国为臣”;其他怪力乱神之言亦复不少。无怪乎古人或将其视为《尚书洪范传》之类的阴阳纬候之书。这种矛盾,足证《六韬》不是一人一时所著之书。这一点,和《管子》也是相似的。
    先秦古籍中,有关太公的记载和传说颇为不少。在《六韬》成书以前,已有一些记述或托名太公的论政论兵文字出现,如《周书》中的一些篇章即是。这些文字,可以视为是《六韬》和《太公》的源头。至战国中、后期,又陆续有人将其加以整理和创作,才逐渐形成了《六韬》等书。如果一定要将作者范围缩小一些的话,我们猜想它可能与战国中后期的齐国稷下学者有关。齐威王在位时(前356-前319年),临淄的稷下学宫中聚集着大批各国学者,著书立说盛极一时。此后“宣王(前319-前301年在位)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邹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76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学士复盛,且数百千人”[1](《田敬仲完世家》)。齐国本有兵学传统,这些人中的许多人都具有著述兵书的知识和才能,故这一时期齐国兵书创作整理出现高潮,《司马法》和《孙膑兵法》等兵书可能都编成或定型于这一时期(注:参见本人拙著:《论齐威王重视军事与齐国的强盛》,载《齐鲁学刊》1999年第6期。)。宣王时期著名的稷下人士中,邹衍是阴阳家,慎到、田骈、接予、环渊“皆学黄老道德之术”[1](《孟子荀卿列传》),淳于髡“学无所主”,出入礼、法[8],说明当时齐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黄老兼杂阴阳,这正与《六韬》思想相合。考虑到前述的时间因素,《六韬》的基本作者可能是宣王以后稷下学者中的某些人。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大概的推测,究竟真相如何,还有待于今后新的史料来加以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