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著作 >

《洪范》制作年代新探(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人文杂志》 杜勇 参加讨论

2.从《洪范》的五行说看其成书年代
    “五行”一词,一般以为最早见于《尚书·甘誓》。其实,《甘誓》篇的写成当在春秋战国之际(11),故不宜把“五行”一词的成立提前到文献不足征的夏代。比较可靠的说法是,五行说出现于西周末年。据《国语·郑语》载,幽王时史伯曾对郑桓公说:“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这种五行相杂说揭示的是“五行”与“万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有一定朴素唯物的因素。《洪范》五行说与此相比,则有所发展,它既注意到“五行”与“万物”之间的联系,也注意到“五行”在化生“万物”过程中的差别:
    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
    木曰曲直,金曰从草,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
    作辛,稼穑作甘。但从实质上看,二者并没有什么不同,它们都还停留在探讨五行与万物关系的认识层次上,而对五行之间的内部联系却未能注意,这与后来的五行生胜说是大异其趣的。从五行思想的逻辑发展来说,《洪范》这种没有任何主从和生克关系的五行说,应当早于揭示五行内部联系的五行生胜说的出现。下面我们就来探讨五行生胜说出现的时间问题,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洪范》的成书年代或有助益。
    先说五行相胜说。
    据《左传》文公七年载:“水、火、金、木、土,谓之六府”。昭公三十一年史墨说:“火胜金,故弗克”。哀公九年史墨又说:“水胜火,伐姜则可”。后两条材料说明五行相胜说在春秋末年业已存在,并用于说明军事行动的胜败得失。而第一条材料所说“六府”中含有五行,并按照相胜秩序整齐地排列着,这大概不是偶然的或随便的。这种相胜次序又不同于后来邹衍“土、木、金、火、水”的次序,邹衍是反着说的:“土德后木德继之,金德次之,火德次之,水德次之”,(12)这里却是正着说的。这说明五行相胜说的形成时代应向上推溯到春秋晚期。(13)春秋末年,孙武用兵,主张“因敌变化而取胜”,“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这是用五行递相胜,四时迭相代的道理“喻兵之变化非一道也”(14)。《墨经》亦云:“五行毋常胜”,反对五行无条件相胜的说法,如“火铄金,火多也”,又水多可胜火,杯水车薪则水不胜火。这表明人们对五行相胜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可见五行相胜说的形成不宜推迟到战国末年,并把它和邹衍死死地捆在一起。
    再说五行相生说。
    五行相生说出现的时间似较相胜说为晚。在《左传》中我们还未看到有明确的五行相生的排序或说法,唯有《史记·货殖列传》给我们提供了一条线索。此传载春秋末年范蠡之师计然曰:“故岁在金,穰;水,毁;木,饥;火,旱。”此言五行独缺土,但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的次序判然可见。所缺之土既可放在前,为土生金,也可放在后,为火生土,都不影响五行顺次相生的循环过程。此或为相生说之滥觞。这种五行相生说发展到墨子时代,开始与五色、五方相配,日见完备。《墨子·贵义》云:“帝以甲乙杀青龙于东方,以丙丁杀赤龙于南方,以庚辛杀白龙于西方,以壬癸杀黑龙于北方。”(毕沅据《太平御览》增“以戊己杀黄龙于中方”)此五色与五方的顺序完全符合五行相生的序列,与《管子·五行》所言五色的顺序亦相吻合。此篇云:黄帝作五钟,一曰青钟,二曰赤钟,三曰黄钟,四曰景(象征白色)钟,五曰黑钟。据此,说五行相生说产生于春秋末年,至战国前期已经正式形成,应该没有问题。
    从上可知,五行相胜与相生说的形成实早于邹衍,至于邹衍在此基础上作变本加厉的发挥,那是另一回事,此不备论。而《洪范》五行说不含任何主从和生克关系,当属于相胜与相生说形成之前的原始五行说。故《洪范》的成书年代也不会迟至春秋晚期。
    3.从《洪范》与其他先秦典籍的关系看其成书年代
    《洪范》与其他先秦典籍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引用其他先秦典籍,二是被其他先秦典籍所引用。而这些典籍的写作时代或其内容所反映的时代大都可以确定,这对我们分析《洪范》的成书年代便不失为一条很好的依据。
    首先,我们来讨论《洪范》与《诗经》中的《小昊》、《大东》孰先孰后的问题。
    《洪范》“五事”所说肃、メ、哲、谋、圣,也见于《诗·小雅·小昊》。其诗云:“国虽靡止,或圣或否,或哲或谋,或肃或艾。”刘节先生认为,“洪范五事与庶征本前后连属为义,乃一有组织之作。……此所言,并无时雨休征之义。且诗义有六,此节有五,其为袭诗,显然有据”。(15)联系先秦说诗的风尚,可以证明刘说的可靠性。先秦时代说诗的人,要用不到四万字的诗篇,来应付千变万化的事态,不得不使用一些特殊的方式,常见的有下列三种:一是断章取义,二是就诗义加以引申,三是用诗句作比喻(16)。《洪范》袭《小昊》正是用的第二种方式,所以才有五事与庶征前后连属为义的现象。作者以借申诗说的巧妙手法还可达到掩饰《洪范》真实制作年代的目的。王应麟谓《小昊》“为洪范之学”(17),就受到这样的蒙蔽。有学者认为,《洪范》所言“肃、メ、哲、谋、圣”五项属于君主的动作,《小昊》所言则属于人民,小民根本没有资格秉有君主这些嘉德,故二者之间原没有直接的联系(18)。引《诗》如此拘泥诗义,与先秦说诗风尚实不相符。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9)“思无邪”的“思”字在《诗·鲁颂·》中为虚词,到孔子口中变成了实词,意思迥然有别,我们恐怕不好说这二者之间也没有直接联系吧!从来诗无达诂,说《诗》自有引申发挥的余地,这没有什么可怪的。
    《洪范》不只袭《小昊》,而且袭《大东》。这本来是有迹可寻的,却被《墨子》一句“周诗曰”弄得扑朔迷离。《墨子·兼爱下》云:
    《周诗》曰:“王道荡荡,不偏不党,王道平平,不党不偏。”“其直若矢,其易若底(砥),君子之所履,小人之所视。”孙诒让考证说:“古《诗》、《书》亦互称”,也就是说《墨子》所言“周诗”当为“周书”。在这里,孙氏只看到《墨子》引《洪范》的一面,却未道明《洪范》袭《大东》的关系,真是千虑一失。实际上,《墨子》所谓“周诗”者,前四句见于《洪范》,后四句见于《大东》,只是文字和句次略有不同。这里有一个颇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是:《墨子》的作者为什么要把《洪范》与《大东》之句连缀成文而称为“周诗”呢?如果两者没有某种因袭关系,墨子后学是不会把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硬扯在一起的。这种因袭关系,就是《洪范》“王道”数语,本从《大东》“周道若砥,其直若矢”演化而来。这有什么证据呢?我们看看《诗经》对“道”字的用法就清楚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