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本竹书纪年》周武王、成王纪谱排列问题再分析(2)
为了使读者易于了解起见,现依夏氏所考之次第,对其论点可疑之处逐一加以检讨。按照夏氏的说法,《今本竹书纪年》成王纪谱“十五、十六、十七年的年纪缺,正好是武王纪谱所多余的三年”(注:《也谈》,第11页。)。现在我们就沿着夏氏“复原”的成王纪谱开始分析。第一简是这样开始的:“元年春正月王即位……”可是查《今本竹书纪年》前面还有“成王名诵”。如果相信《今本》商周两代每王开始皆有列名之例的话,夏氏复原之第一简应开始于“成王名诵”四字,夏氏既信今本之例,照理也应承认有此四字在“元年春正月”之前。退一步来说,他不承认以此开始的列名之例,那么按照中国编年史的古例,凡元年前必须冠以何君何王。如《春秋》的开始是“隐公元年”,决不能不写“隐公”而单写元年,元年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紧接君主之下。因此,夏氏撇下“成王”二字是不合中国编年史书的惯例的。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如果加上“成王”二字(若是“成王名诵”,则为四个字),那么第一简已经超出四十字,照此排将下去,到夏氏所谓的错简之行时,他那算得恰到好处的四十字空档就难以安排了。 在《今本竹书纪年》成王纪谱中,多次出现称周公为“周文公”、召公为“召康公”、君陈为“周平公”。如果“周文公”是后人所附会的谥号,夏氏所谓每行四十字排列之中的“周文公”就必须还原为“周公”,这样含有“周文公”的各简就不可能排足四十字。因此,这里有必要简单讨论一下“周文公”是否为周公的谥号问题,历来治《今本竹书纪年》者似乎都未注意这一问题,原因显然与传统旧说以为谥法为周初之制有关(如《礼记》、《逸周书·谥法解》之记载)。“文公”是否为周公的谥号首先涉及到谥法的起源。王国维、郭沫若则因金文而发现生称谥现象,始怀疑周代谥法之起源(注:参看王国维《遹敦跋》,载《观堂集林》,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895-896页;郭沫若:《谥法之起源》,载《金文丛考》,人民出版社1954年版,第100-112页。)。夏氏重排成王谱中的谥法问题,除了有周文公,还有周平公、召康公,皆可疑。王国维、郭沫若皆以为周初之王与公侯有生称死后即作谥者,其说可信。杨希枚以为生称谥来自以字为谥,亦不失为一种解释(注:杨希枚:《论周初诸王之生称谥》,载《先秦文化史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274-281页。)。但是从文献中,我们很难找到周公之名“旦”与“文”有何关系,(按古人名之与字,其间必有意义之关联,或正联,或反联,然皆有联。)召公之名“奭”与“康”有何关系,君陈之“陈”与“平”(所谓周平公)有何关系?(召公之名奭,意为赫为大,经引申可释为盛,康字本义为安为乐,经引申可解为昌,为盛。不过名与字之间如此迂曲相联者甚少。)现存的先秦文献除《国语》有一例“周文公”外,都没有称周公为“周文公”。然而《国语》传世本的那一例“周文公之颂曰:‘载戢干戈’”也是有问题的。按孔颍达于《诗·周颂·时迈》小序疏中说:“宣十二年《左传》云:昔武王克商,作颂曰载戢干戈。明此篇武王事也。《国语》称周公之颂曰:‘载戟干戈。’明此诗周公作也。”(注: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88页。并参看汪受宽《谥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第9-10页。)可见唐初孔颍达所见本并无“文”字。 《今本竹书纪年》成王纪谱之十三年有云:“夏六月鲁大禘于周公庙。”二十一年又记:“周文公薨于丰。”这两段记载本来是《今本》成王纪谱中的一个矛盾:周公既然薨于成王二十一年,那怎么可能在成王十三年六月鲁就大禘于周公庙呢?因为这显然违背了历史的常识。对于此问题,清代学者有不同的解释。顾炎武《日知录》“临于周庙”条云:“周公未薨,何以有庙?盖周庙也。公字衍。是则始封之君有庙,亦可因此而知禘之说。”(注:顾炎武著,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卷四,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150页。)赵绍祖《校补竹书纪年》持论相同:“按下文二十一年公始薨,则此公字当为衍文。”(注:赵绍祖:《校补竹书纪年》卷二,古墨斋刊本。)因鲁有周庙,故他们疑公字为衍文。但是林青溥《竹书后案》却认为:《竹书》“讹脱颠倒间或有之。如成王二十一年,周公薨而十三年鲁大禘于周公庙。此必二十三年之错简也。”(注:林春溥:《竹书后案》,第3-4页,见杨家骆主编《竹书纪年八种》,台北世界书局1963年版。)。在林春溥看来,唯一挽救《今本竹书纪年》中这一矛盾的办法就是宣布这里有错简。朱右曾《汲冢纪年存真·序》亦有同样的质疑: 自来简册,俱不详周公薨于何年。《今本》于成王二十一年,书“周文公薨于丰”,而前此成王十三年,书“夏六月,鲁大禘于周公庙”。岂有周公尚存,而鲁已立庙乎?”(注:转引自范祥雍《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81-82页。) 不管我们采取上述的何种说法,这都对夏君重谱的成王纪年造成了问题。既然根据他的计算,成王纪谱每简固定为四十字,那么从前面夏氏的竹简排列可以看到,成王十四年后,自十五年起正好是第十一简的开始。如果十三年的“夏六月鲁大禘于周公庙”十字是错简,那么所谓错置的十五年这一简在排列上就不可能成为单独的一简,而是接上第十简。这样在无形中又少了十个字。正是因为夏氏“复原”或曰重排的成王纪谱过于精巧,所以不能容许有半点差错。就此而言,一字的差错就可能动摇其全盘的安排。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