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流派 >

论戴震与西学(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自然科学史研究》 徐道彬 参加讨论

2 “易以新名,饰以古义”的做法与反响
    杨光先是戴震的同乡前辈,东原对杨氏的事迹也熟知本末;梅文鼎及其著述是东原学习天算学的基础;至于江永及其在京师的遭遇,东原在请教江氏于歙西溪不疏园之时,自然也会有所聆听⑤。杨、梅、江三人的学问和命运,在东原心中定有所反映和权衡。
    戴震生于徽商之家,“自幼为贾贩,转运千里”([9],356页),因外出经商所需而对天文历法和算学用力颇深。后拜江永为师,与之讨论天算声律之学。洪榜称:婺源江永,治经数十年,博综淹贯,岿然大师。戴震一见倾心,取平日所学就正焉。“江先生见其盛年博学,相得甚欢。一日,举历算中数事问先生(指戴震)曰:‘吾有所疑,十余年未能决。’先生请其书谛观之,因为剖析比较,言其所以然。江先生惊喜,叹曰:‘累岁之疑,一日而释,其敏不可及也。’先生亦叹江先生之学周详精整。”([10],卷50)东原能为“岿然大师”剖析解疑,则其天文历算的水平可想而知。
    然而,“戴震虽学于江氏,得西洋历算之真传,而所有论著则皆受时代思潮之影响,未能贯彻江氏实事求是之精神”([11],145页),却成为后人诟病东原的一个口实。王国维抨击戴震对江永未尝“笃在三之谊,但呼之曰婺源老儒江慎修”,其理由之一就是戴氏“象数之学根于西法,与江氏同;而不肯公言等韵西法,与江氏异”([12],166页)。那么,戴震有怎样的“不得已”而“讳言”西学?在借鉴前人成果基础上,又如何开拓新路径?这正是本文所需把握的问题意识。
    “自雍正元年以后,西洋最新学说既少输入之机会,乾隆朝复以政府之力从事振兴中国旧学。一时学者又转而尊古排外,学术思潮为之一变”([11],145页),当时的学术大势大致如此。从戴震(雍正元年至乾隆四十二年)生活的时代看,研究西学必须以中国旧学为核心,并在思想上与朝廷保持一致,是当时政治学术的趋向。在此情况下,戴震要在天算学上有所开拓,既要继承,又不能违背朝廷的禁忌,其难度可想而知。
    诚如数学史家钱宝琮所论:“戴氏在四库馆未开以前,所撰书如《句股割圜记》、《迎日推策记》诸篇尽属西学,徒以古人传记之文体重为编纂,几使读之者疑其为中学所固有。在四库馆既开之后,震多见中国旧有之历算著作,所撰天文算法类书提要又竭力为旧学宣传。”([11],145页)钱宝琮从整理和研究东原的天文算学类著作入手,指出戴氏多用中国旧学名称替换西学概念,使人疑为中国本来所有,不足为奇。譬如《句股割圜记》即以中国传统的勾股弧矢、割圜术为立法根据,来推演出三角学的基本公式。其上篇称圆曰圜;称角曰觚,线段曰矩;称直角三角形锐角之对边曰句,底边曰股,斜边曰弦,后又改称经隅(用《周髀算经》旧名);称直角曰倨句角中矩,锐角曰句于句股,钝角曰倨于句股(用《考工记》旧名);称正弦曰内矩分,余弦曰次内矩分,正切曰矩分,余切曰次矩分,正割曰径引数,余割曰次引数;称角度曰圜度,或曰规度,继改称规限,最后定为圜限;称两三角形相似曰同度,后改称同限;称对角曰正觚,夹角曰本觚(以上用新定名词)。中篇称赤经之余弧曰纬度,后改称纬限;称黄经之余弧曰纬弧;称黄赤道交角曰经度,后改称经限;称赤纬曰经弧。用经纬二字与古畴人家言及《新法算书》俱不合,尤易引起误解。其他名词与同时代算学著作互异者尚多,兹不具录。在天文学方面如《迎日推策记》,记日月五星之轨道,大致以江氏《翼梅》卷五《七政衍说》为宗。但变易旧有名词:称本轮曰左旋之规,均轮曰右旋之规,月行之负圈曰附缀之规,次轮曰次右旋之规,次均轮曰次左旋之规。复以中国古代天文家言附会其说。又论天体测望常有地半径差及蒙气差,为推步者之所宜注意。全篇言简意赅,颇不易读。([11],151-156页)此外,综观戴震早年著《蠃旋车记》和《自转车记》,述机械省力之法,皆原本于熊三拔的《泰西水法》;又将梅文鼎会通中西的《筹算》加以改造,撰成古算学式的《策算》一书;其《九道八行说》一文则专论月道与黄道之离合,却因两汉天文律历志皆有九道八行之名而无明确的诠释,又别立一说,以为新解。戴震称自己的做法为“古法之废,而宜举者在此”。([13],313-315页)
    戴震的做法是借徐光启的“镕西方之材质,入大统之型模”⑥路数而来,只是比徐氏更为深入且具实证,这样便使许多人感到莫名其妙,即使如戴震的私淑弟子凌廷堪亦云:
    戴氏《勾股割圜记》唯斜弧两边夹一角及三边求角,用矢较不用余弦,为补梅氏所未及,其余皆梅氏成法,但易以新名耳。如上篇即《平三角举要》也,中篇即《堑堵测量》也,下篇即《环中黍尺》也。其所易新名,如角曰觚,边曰距,切曰矩……记中所立新名,惧读之者不解,乃托吴思孝注之。如矩分今曰正切云云。夫古有是名而今曰某某可也。今戴氏所立之名皆后于西法,是西法古而戴氏今矣,而反以西法为今,何也?凡此皆窃所未喻者。([14],213-214页)
    凌廷堪认为:“西人之说既合于古圣人,自当兼收并采,以辅吾之所未逮,不可阴用其学而阳斥之,则排其为异者,亦过矣。”([14],39页)戴震确实“阴用”了西学,但并没有“阳斥”西学。因为《勾股割圜记》等书就是根本于江氏《翼梅》而来,《翼梅》则为补正梅氏《环中黍尺》、《平三角举要》所作,而梅氏诸书又多为阐发西学而成。如此推论,则东原之书便是间接地由西学转化而来。戴震与江、梅的不同之处,不在于他有新的发明,而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就是使中国古学具有西学的内容,并把中学里的这些内容挖掘出来,并加以展示,变换名词概念就是一种较为策略的手段而已。翻检戴震的《迎日推策记》,可见文中密密麻麻的夹注,皆为解释这些名词概念之用。更有甚者,东原对所创立的新名,惧怕读者费解,于是又托名吴思孝作注。其受业弟子段玉裁曾记录此事云:“《勾股割圜记》以西法为之,注亦先生所自为,假名吴君思孝。皆如左太冲《三都赋注》假名张载、刘逵也。”([13],662页)段氏识破了其中原委,因袒护师门而未作展开,不及凌氏直截了当。此书还有吴思孝的刊刻本,其序文云:“戴君以所为《勾股割圜记》示余,读其文殆非秦汉以后书。其于古今步算之大全,约以二千言而尽,可谓奇矣……记中立法称名,一用古义,盖若刘原甫之礼补亡,欲重古人传记之后,不得不尔也。余独虑习今者未能骤通于古,乃附注今之平三角弧三角法于下。”⑦戴震如此周折,其中定有“不得不尔”的苦衷。根据段玉裁《戴先生年谱》所附的记录,也有数条涉及此事,可以窥得言外之意。戴氏云:“精神好时,《勾股割圜记》三篇不必要注,便就本文可以了然”;“《割圜》全体,只吃一杯茶时,洞然了澈”;“《割圜》上两篇成,下一篇难做,却取太史公《信陵君列传》玩味一番,遂成下篇”([13],714-716页);又称自己所作的13篇礼学论文“须注乃明”。此中透露的信息有:(一)东原本人读此书勿需注解,若无注,则他人会茫然不解;(二)信陵君的最大贡献是“窃符救赵”,而此言也正暴露出戴氏“窃西救中”而托名作注的行迹所在。
    另据钱宝琮考证:“秦蕙田《五礼通考》出版以后,震复将《割圜记》原稿屡屡改易。后出之稿所用名词又与前稿稍有不同。”([11],631页)如果参照梅文鼎受李光地点拨之例,也可以推测东原入都之时,曾在秦蕙田、纪昀等人的暗示和引导下,进一步以“中学”去掩饰“西学”,重新修订《勾股割圜记》,并为《考工记图》加注。且在当年夏天又作了《周礼太史正岁年解》和《周髀北极璇玑四游解》二篇类似《勾股割圜记》的文字,但“设无自撰图注及吴思孝补注,《勾股割圜记》之难读,恐非残碑断碣所可比拟矣”([11],630页)。东原自己也说:“因《周髀》首章之言,衍而极之,以备步算之大全,补六艺之逸简。治经之士于博见洽闻,或有涉乎此也。”([15],250页)东原此言自相矛盾:既然是为研治经学者提供“博见洽闻”,却做得文章似残碑断碣,殆非秦汉以后文字,比上古经文还要难读,怎么能说这是为解经服务呢?这种糅合中西,依托《周髀》的做法,已使后学者如坐云雾。焦循就指出东原之书,务为简奥,变易旧名,恒不易了。又云:“徽州之学,自江文学永倡其先,戴庶常震踵而兴焉。江氏精西人法,戴氏饰以古《九章》、《割圜》,故天文术算,与宣城梅氏相伯仲。”[16]徽州算学之盛,江、戴路径之异,于此可见一斑。刘世仲曾以风趣之语称:勿庵之书唯恐人一解,东原之书唯恐人能解([11],149页);章学诚更是叹言:“后学向慕,而闻其恍惚玄渺之言,则疑不敢决,至今未能定戴为何如人。”([17],277页)钱宝琮对此也甚感到迷惑,说:“震撰诸书提要,于天文算法书之源流演变,未尝不三致意焉。惜所举古法往往渺茫难稽,必欲附会之,以为后世新法之所自出,持论自多武断。”([11],158页)并多次批评东原“多事”,“颠倒古今”,“非愚即妄”,“殊难索解”,诸如此类。其实他们都是未能“知人论世”,充分理解戴震“阴用而阳拒”的矛盾苦衷。但众多的指责,也从侧面表现出戴震独辟蹊径的处理手段,及其学术方法论的深刻影响力。
    章学诚诋毁戴震最早且最力,其中最为不满的就是戴氏的善变。常言“戴君故为高论,出入天渊,使人不可测识”,并以其亲身经历描述了东原的机敏和变通,云:
    戴氏生平口谈,约有三种:与中朝显官负重望者,则多依违其说,间出己意,必度其人所可解者,略见锋颖,不肯竟其辞也;与及门之士,则授业解惑,实有资益;与钦风慕名,而未能遽受教者,则多为慌惚无据,玄之又玄,使人无可捉摸,而疑天疑命,终莫能定……而不知戴君当日特以依违其言,而其所以自立,不在此也。([17],276-277页)⑧
    且不论章学诚的微词是否属实,但我们从中看到的是戴震的灵活机智、因事而异的处世方法。以“明修中学,暗渡西学”的偷梁换柱的手段,使得处世圆融的一时“馆阁通人”皆“敛衽”问学于戴。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俱闻戴震之名,登门造访,“叩其学,听其言,观其书,莫不击节叹赏,于是声重京师,名公卿争相交焉。金匮秦文恭公闻其善步算,即日命驾,延主其邸,朝夕讲论《五礼通考》中《观象授时》一门,以为闻所未闻也。文恭全载先生《句股割圜记》三篇,为古今算法大全之范,其全书往往采先生说。”([18],667页)姚鼐《赠戴东原》一诗记此时的东原风采云:“新闻高论诎田巴,槐市秋来步落花。……未必蒲轮征晚至,即今名已动京华。”([19],520页)戴震的“新闻高论”既然能使善辩的田巴屈服,那么,来访的学界高人如何或被东原的新法所折服,或为其高论所蒙蔽,已不得而知,但段氏所言定然不虚。这位来自偏僻山中的穷秀才,一时“声重京师”,占尽风流。究其实,戴震在“西学中源”问题上的方法论,是其成功的题中应有之意。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