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清朝皇帝的中国观(之一)(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郭成康 参加讨论

东北地区是满洲发祥地,八旗入关后,仍是陪都所在,白山黑水的崇山峻岭、江河湖泊之间还生活着满族及其兄弟民族,那里的土地和人民理所当然是在清朝皇帝治下的版图之内。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国与俄国签订划定中俄边界东段的《尼布楚条约》并立碑于界,以记两国边界走向,《清圣祖实录》这样记载此重大事件:“碑曰:大清国遣大臣与鄂罗斯国议定边界之碑。一、将由北流入黑龙江之绰尔纳即乌伦穆河相近格尔必齐河为界,循此河上流不毛之地有石大兴安以至于海。凡山南一带,流入黑龙江之溪河,尽属中国。山北一带之溪河,尽属鄂罗斯。一、将流入黑龙江之额尔古纳河为界。河之南岸,属于中国。河之北岸,属于鄂罗斯,其南岸之眉勒尔客河口所有鄂罗斯房舍迁移北岸……不以小故沮坏大事。仍与中国和好,毋起争端。一、从前一切旧事不议外,中国所有鄂罗斯之人,鄂罗斯所有中国之人,仍留不必遣还。”(注:《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三,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丙子。) 条约中凡与俄国对称,一律用中国。 这足以证明广袤的东北地区早在清开国时期已纳入大清版图,随着清朝皇帝入关为“中国”之主,那里的土地和人民自然为“中国”的土地和人民。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还有清初皇帝使用“天下”一词的含义。昔日努尔哈赤对明国万历皇帝讲“天降大国之君,以为天下共主”,如今明清鼎革,乾坤翻转,作为天命所归的“大清国皇帝”已承继明朝皇帝为“大国之君”,理所当然是“天下共主”。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天下”一词,空间含义甚为深广,康熙说:“地理上应天文,宋儒云:天下之大,不可执中国地方推算。其言甚精而有理。”(注:《清圣祖实录》卷二六七,康熙五十五年三月乙巳。) 康熙中,喀尔喀内乱,哲布尊丹巴、土谢图汗归附清朝并为康熙所接纳,准噶尔为此责问清朝使臣理藩院尚书阿喇尼,阿喇尼答称:“我皇上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此一二人之命,有不思生全之者乎?”(注:《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二,康熙二十八年十月。) 这里的“天下”是相对“中国”而言,指环绕“中国”的第一重空间(“天下”的第二重空间,下一节展开论述),那里居住着与“中国”同根、但尚未“向化”的“四夷”,当时主要指“中国”周边喀尔喀、厄鲁特、青海蒙古和西藏等尚未纳入大清版图的边远地区。康雍乾时期完成国家大一统的伟业,具体来说,就是将“天下”第一重空间纳入“中国”版图,使居住在那里的民族“中国”化。
    先来考察这些地区与清朝关系的实际状况。
    定鼎燕京前,喀尔喀三部、厄鲁特与清朝已通使问好,(注:《清太宗实录》卷二十七,天聪十年二月丁丑条:“以阿禄喀尔喀部落初遣使来朝,赐硕雷”。) 故入关后称其为“旧好之国”(注:《清世祖实录》卷四十六,顺治六年十月壬辰。)。但如康熙日后所言“昔太宗文皇帝,以次收定四十九旗蒙古,后欲全收北边喀尔喀,未及行而太宗文皇帝宾天”(注:《清圣祖实录》卷一四二,康熙二十八年九月戊戌。)。可见喀尔喀、厄鲁特与漠南蒙古四十九旗不同,清开国时并未纳入清朝国家版图。明清鼎革,入关伊始,天下大势未定,不可想象蒙古大国喀尔喀、厄鲁特会立即向自称“统驭天下中国之主”的清朝皇帝三跪九叩,俯首称臣。还要经过一段漫长的历史进程,喀尔喀至康熙中内附,厄鲁特则至乾隆二十年代,胜负才见分晓。这中间喀尔喀、厄鲁特与清朝或战或和,清朝称其为“部落”“国”“尔国”(注:《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一,顺治十二年五月壬寅。) 或“本朝职贡之国”(注:《清圣祖实录》卷一三一,康熙二十六年九月庚子。),其来“进贡”者称为“使臣”。但清初皇帝作为“统驭天下中国之主”,居高临下,对喀尔喀、厄鲁特等行文称“敕”,喀尔喀、厄鲁特来书则称“表”,仿照中原王朝的传统做法,对其“酌封名号,给之册印”(注:《清世祖实录》卷七十一,顺治十年正月戊子。),顺治谕旨甚至对喀尔喀部落土谢图汗、车臣汗等曰:“朕为天下主,尔乃弹丸小国之长。”(注:《清世祖实录》卷七十,顺治九年十一月甲申。) 在形式上,喀尔喀对清朝还有所谓“九白年贡”,清朝则回报以丰厚赏赐。(注:顺治十二年初定例:喀尔喀部落土谢图汗、车臣汗等八札萨克,每年进贡白驼各一、白马各八,谓之九白年贡。清朝赏每札萨克银茶筒各一重三十两,银盆各一,缎各三十,青布各七十。以答之。据《清世祖实录》卷九十五,顺治十二年十一月辛丑。) 对清朝来说,这一切关乎国家体统尊严,不过,见于清官书记载的“朝贡”“上表”“册封”之类很可能是一厢情愿的。实际上喀尔喀、厄鲁特追求甚至坚持与清朝地位平等,顺治中,曾为清朝使臣觐见喀尔喀汗礼仪争执不下,停止遣使。(注:《清世祖实录》卷七十,顺治九年十一月“甲申条”:“谕喀尔喀部落土谢图汗、车臣汗、伊思丹津喇嘛等曰:朕曾遣使至尔处,迟至两月余,乃先令拜塔而后见尔等。”) 康熙荡平三藩后特派大臣往喀尔喀、厄鲁特宣谕并大加赏赉,使臣奇塔特等请示“敕书赏物,臣等作何交授”,康熙说“伊等向行之例,俱用蒙古礼。今若凡事指授而去,或致相岐,行事反多滞碍。厄鲁特、喀尔喀依彼蒙古之例,大加尊敬,则已。”(注:《清圣祖实录》卷一百三,康熙二十一年七月乙卯。) 可见康熙并不拘泥晋见蒙古汗王礼仪的形式,而从两国关系现状出发,指示使臣入乡随俗,便宜行事,行“蒙古礼”亦无不可。清初与喀尔喀时有战事,双方文书来往,不免恶语相加。喀尔喀部落札萨克图汗称满洲为“红缨蒙古”(注:《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一,顺治四年四月丙子。),顺治立刻反驳说:“我朝原系红缨满洲,所称蒙古为谁?”又针对来书“不名,又‘尔我’相称”,质问“意欲与我敌体乎?”(注:《清世祖实录》卷三十二,顺治四年五月乙巳。) 剑拔弩张,俨然处于敌对状态,以故喀尔喀内附之际,清廷大臣还说“喀尔喀素称不驯”,“汗等恃其部族人民数十万众,未尝躬修臣节”。(注:《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一,康熙三十年五月壬子。) 在这种长期紧张对峙的情况下,同为蒙古但被视为“属下蒙古”(注:《清圣祖实录》卷一五七,康熙三十一年十一月丁卯。) 的“四十九旗”与喀尔喀、 厄鲁特“分疆别界”(注:《清世祖实录》卷一百三,顺治十三年八月壬辰。)。界址称“边汛”、“汛界”(注:《清圣祖实录》卷一三六,康熙二十七年七月壬申;卷一四六,康熙二十九年六月辛巳。)。喀尔喀与清朝的关系至康熙中发生了决定性的变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