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马戛尔尼使华事件中的英吉利“表文”考(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史学月刊》 计秋枫 参加讨论

其实,著名的中外关系史家朱杰勤先生早在1936年就将英国国书翻译成了中文,附于其文《英国第一次使臣来华记》中,该文发表在《现代史学》杂志上。其译文为:“大英、法兰西、及爱尔兰王乔治第三神圣陛下,谨致书于中国乾隆至尊皇帝,敬贺亿万斯年。夫伟大而仁慈之君主之天性,即如陛下登其大宝,为人类造福,重视领土内之和平与安固,不辞劳苦,以散播幸福、德智予臣民,尽其所能以各种和平的艺术加惠于人类。我朝之初,即抱此感,故每不得已而战役,得胜之后,祈祷和平,不敢夸伐,但仍不能在各方促进吾民之繁荣。以前吾民之优秀者,驾船四出,以求新地……”[6](p536)这段译文,与国书原文较为贴近。遗憾的是,从朱杰勤先生文后的参考书目来看,朱先生当时未看到“表文”,因此也未探究国书与“表文”间的差异。
    仔细对照国书原文与中文“表文”,我们将发现,其间的差别虽然不是“表文”与叶译本之间的那种将颂扬之词完全张冠李戴,但却是极其关键的含义被转换。朱杰勤先生准确地对英国国书原文下了“辞旨谦逊,然极有大体”[6](p496)的评语,他所谓的“大体”,就是不卑不亢,即英国国王以平等的地位友善地致意乾隆皇帝。国书的这种姿态,也正是马戛尔尼使团在华期间努力维持的东西,正如1793年8月6日马戛尔尼在首次拜见直隶总督梁肯堂时就宣称的那样,“敝国皇帝,为西方第一雄主;贵国皇帝,则为东方第一雄主”[7](p27)②。
    而“表文”则丢失了国书应有的“大体”,显得过分谦卑。且不谈“表文”口语化的粗俗词句透露出一种“荒蛮”国主的巴结神情,至关重要的是,“表文”采用极不严谨的意译方法,改变了国书的核心概念。国书原文颂扬乾隆“watch over the peace and security of his dominions; and to take pains for disseminating happiness,virtue,and knowledge among his subjects; extending the same beneficence,with all the peaceful arts,as far as he was able,to the whole human race”,意思只是说乾隆皇帝成功地统治着中国,同时又努力促进全人类的幸福,其间的“内”“外”之别是很清楚的。而“表文”将其表述成“大皇帝的心里长把天下的事情、各处的人民时时照管,不但中国的地方,连外国的地方都要保护他③……”如此行文,混淆了中国皇帝对内统治和对外政策之间的界限,不啻是英国国王正式承认(甚至是“悦服”)乾隆皇帝是“保护”、“照管”中国和其他各国的“天下共主”!如此恭维,当然会令做惯“天下共主”的中国皇帝欣慰,却肯定不是英国国书的初衷。
    二 错误出自何方?
    国书可谓人类交往中最正式、最重要的文件,英国方面没有理由草率对待这份文件。根据史料记载,中文“表文”由英国国书的拉丁文本翻译过来,而本文以上参照的是国书英文本。但这一点不足以解释中文“表文”与国书之间的差异,因为拉丁文在当时的西欧各国被普遍用做书面语,拉丁文本与英文文本之间在意义上是不会有任何差异的。然而事实却是“表文”与国书之间存在有如上一些重大的意思变化,这不能不让人感到惊讶。一些人很自然地会推测,这份有失英国“大体”的“表文”是中国方面炮制的。
    葛剑雄先生就做了如此假设,称“英使携带的文件都是用英文书写的,有的附有拉丁文本,所以得翻译成中文,才能进呈御览,这就使臣工们有了施展文字技能的机会”,并称清廷“当翻译上的功夫无法胜任时,就干脆按自己的需要编造了”。[8](p185,187)这个大胆的假设似乎有些道理,因为此前1792年4月进呈御览的一份英国照会,即由英国东印度公司主席百灵(Franciccus Baring)呈送两广总督告知马戛尔尼使华事宜的文件,就是由广东巡抚郭世勋找行商和中国通事翻译的。④
    然而,我们却不能由此推断出“表文”亦系清廷君臣合谋制造的结论。因为此次与百灵的照会由郭世勋转呈御览不同,“表文”是1793年9月14日由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皇帝的仪式上亲手交给乾隆本人的。在此前的7月30日,当清廷接待专员征瑞第一次赴使团船拜会马戛尔尼提出要查看“表文”时,马戛尔尼就婉言谢绝,称国书原文和译稿锁在一个金盒子里,须届时亲自呈交皇帝。[4](p247~248)⑤清廷档案证明,此节也得到乾隆皇帝本人的认可。[9](p215~216)如果说清廷君臣合谋炮制“表文”中译本,必须在“表文”呈给清廷之后,可能还需征得皇帝的许可,重新搞一个文本存档。但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这种假设。就行文风格来看,“表文”极为口语化的粗俗词句与此前百灵照会工整雅致的译文大不相同,显然是未经清廷官员参与加工的原件。
    此外,就清朝君臣的心态而言,说“表文”遭清廷方面篡改的假设也不太合理。如果乾隆皇帝知道几十年后他的子孙遭这帮“英夷”后代的百般欺凌,他或许会存心伪造一份假“表文”留给他的子孙,让他们有机会捧着这份假“表文”获得“老子祖上比你们这帮英夷阔得很”的阿Q式精神胜利。但事实上,当时清朝正处在国运的鼎盛时期,乾隆皇帝本人也有太多可资炫耀的事功,似乎没有必要指使臣工去花费心计篡改一份寻常外夷的“表文”以获得心理满足。乾隆帝是典型的自大狂,但他不是猥琐之辈;他会堂而皇之地要求将英国使臣的“钦差”称呼改为“贡差”,并强行给予使团“英吉利贡使”的旗号以副天朝体制,但他大约还不屑于在存入档案的文件上弄虚作假。既然皇帝不屑于此,他手下的臣工也不会多此一举。背着皇帝在“表文”上做手脚,在那个时代,尤其是在精明过人的乾隆皇帝治下,是会招来“欺君之罪”的。
    因此,我们大体可以推断,我们现在看到的“表文”,应是乾隆皇帝亲手收到的那份,译文中的错误,出自英国方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