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赵简子与孔子史迹述略(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邯郸学院学报》 杨金廷 张润泽 范 参加讨论

这时的赵简子正代表晋国高举“尊周室,平叛乱”的大旗,命令各国为周天子运送粮食,并组织军队勤王,直至周敬王光复国都。他这个时候向子太叔请教周礼是有着深刻的含义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记载:
    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赵简子令诸侯之大夫输王粟,具戍人,曰:“明年将纳王。”
    子大叔见赵简子,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曰:“是仪也,非礼也。”简子曰:“敢问何谓礼?”对曰:“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曰:‘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有哭泣,乐有歌舞,喜有施舍,怒有战斗;喜生于好,怒生于恶。是故审行信令,祸福赏罚,以制死生。生,好物也;死,恶物也;好物,乐也;恶物,哀也。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简子曰:“甚哉,礼之大也!”对曰:“礼,上下之纪,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简子曰:“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3]1457-1459
    赵简子是春秋末期胸怀鸿志、继往开来的大人物。赵简子身为晋卿,心怀复兴赵氏的政治理想。他认识到,礼制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此时向子太叔问礼,只是想积蓄力量,但仍需要打着维护晋公室的旗号,才能取得各方面的支持。作为政治家,认识到践行孔子“为政以德”必要性,所以他说“甚哉,礼之大也”,并表示有“终身守此言”的尊礼决心。这与孔子维护周礼有某些共同性。
    总而言之,这次对于周礼的请教为赵简子的勤王壮举做足了舆论铺垫,而且子太叔对于赵简子的私下教诲,更是让赵简子茅塞顿开,受益良多。《左传》定公四年记载,郑国子太叔去世,赵简子十分悲伤,为他吊丧哭泣,不忘他“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的谆谆教诲。[3]1542这与孔子闻子产卒“为之出涕”有异曲同工之妙,赵简子对于子太叔教诲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值得注意的是,赵简子把维护礼制作为赵氏实现“化家为国”的第一要务,此与鲁国季氏僭越行为有着表面的不同。但于孔子而言,赵简子应该是一个守礼的形象。
    二、赵简子与孔子有关铸刑鼎的争论
    作为赵氏宗主的赵简子身负赵氏兴盛的重大使命,在晋国众卿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晋国做出了重大贡献。晋顷公十三年,赵简子做出了一件轰动天下的大事--铸刑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
    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3]1504
    赵氏从先祖皋陶以来就有着法治的思想,赵盾在晋国颁布的“夷蒐之法”就是如此。范宣子所定的刑书正是当年赵盾在晋国颁布的“夷菟之法”。赵盾的“夷蒐之法”重刑轻礼,选贤任能,摒弃宗法传统,重在发展卿权,正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此时,赵简子再次重申晋国的“国法”,杜绝了私法的随意性,安定了晋国国内的时局。
    公元前513年,晋铸刑鼎,即赵鞅、荀寅把范宣子制定的刑书铸在铁鼎上,这是我国第二次颁布成文法,遭到远在鲁国的孔子的反对。孔子直言评论说:“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孔子认为这样做,就会造成贵贱无序的状态;民众之所以尊重贵族,是因为有礼的规定。孔子言必称“周公”,他崇尚“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的旧贵族统治,故此,才对晋国铸刑鼎大加指责。孔子说“民在鼎矣”就是担心一旦百姓知道了法令条文,就更加难以约束了,贵族的神秘感和权威性就荡然无存。而赵简子所做的,正是打破旧礼法,开辟新天地的宏图伟业。
    其实,此时孔子批评铸刑鼎是有着历史背景的。《史记》卷33《鲁周公世家》记载:当时的鲁国已经被卿族季氏掌控,甚至连国君鲁昭公都被驱逐到了国外。“二十八年,昭公如晋,求入。季平子私於晋六卿,六卿受季氏赂,谏晋君,晋君乃止”。[1]1515鲁昭公到晋国,要求支持他回国为君。结果晋国六卿接受了季平子的贿赂,谏止晋君,晋君就不再坚持。不久,鲁昭公竟然客死他乡。这其中与晋国六卿有着莫大的关系。因此,孔子只得借赵简子铸刑鼎一事来抒发自己对季氏的极大愤慨。
    同样是面对鲁昭公的惨死,孔子表现出了对于维护尊卑礼法的强烈呼声。而赵简子则从此洞悉了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左传》昭公三十二年记载:“赵简子问于史墨曰:‘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何也?’。”史墨回答:“鲁君世従其失,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自古以然。”[3]1519-1520其实,赵简子哪里是在关心鲁昭公和季氏,分明是在关心晋君和自己。当时的政治格局正如史墨所说“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孔子以晋国铸刑鼎之事,暗喻了鲁国的政治格局;赵简子也拿鲁国季氏专权的事情,探析了自己作为晋卿向新的君权转化的潮流。
    应该指出的是,孔子对晋国铸刑鼎事件,除了感叹“晋其亡乎”和“民在鼎矣”之外,还借史墨之口对范氏、中行氏进行指责,说“范氏、中行氏其亡乎”,却对主持铸刑鼎的赵简子极力袒护,“其及赵氏,赵孟与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孔子认为这次铸刑鼎赵简子出于不得已才参加的。从此推知,在孔子心中赵简子应该是维护周代礼制传统的晋国卿族。殊不知赵简子乃这次铸刑鼎的主要推动者。
    这也算是赵简子和孔子第一轮的往来交锋。从此,同时代的赵简子就与孔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仅春秋末期的史籍所见,两人会面和交谈的文字难以寻觅。这两位一生未曾谋面共事的历史人物应属神交。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