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历史学 > 学科简史 > 人物 >

裴松之《三国志注》中的史学批评(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 张宇 参加讨论

--“爱憎”
    史家作史的最高原则当是“尽其天不益以人”[26],即尽可能的客观记述,不要过多掺杂个人情感。若令史家“爱憎由已,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不亦难乎?”[27]所以裴松之在注文中批评史家掺杂过多个人情感,他说:
    《傅子》前云(傅)嘏了夏侯之必败,不与之交,而此云与钟会善。愚以为夏侯玄以名重致患,衅由外至。钟会以利动取败,祸自己出。然则夏侯之危兆难睹,而钟氏之败形易照也。嘏若了夏侯之必危,而不见钟会之将败,则为识有所蔽,难以言通。若皆知其不终,而情有彼此,是为厚薄由于爱憎,奚豫于成败哉?以爱憎为厚薄,又亏于雅体矣。《傅子》此论,非所以益嘏也[28]。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固然是“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29],但是若过多地掺杂个人情感,难免会有失实的情况出现,这就是裴松之所说的以“爱憎”为“厚薄”,则“亏于雅体矣”。所谓“亏于雅体”其实就是对史家叙事失实的婉转批评。
    除上述事例外,高贵乡公为司马氏所弑之后裴松之引用的《汉晋春秋》亦是如此:
    葬高贵乡公于洛阳西北三十里瀍涧之浜。下车数乘,不设旌旐,百姓相聚而观之,曰:“是前日所杀天子也。”或掩面而泣,悲不自胜。裴松之于其后说:“若但下车数乘,不设旌旐,何以为王礼葬乎?斯盖恶之过言,所谓不如是之甚者。”[30]所谓“恶之过言”就是说习凿齿过多掺杂了个人情感在内,以致所记不实。这种“以爱憎为厚薄”或“恶之过言”的态度作史虽“自诩客观忠实,而血气沸腾,情感激动,结果是不客观不真实”的[31]。裴松之的批评可谓的论。
    --“疏谬”
    裴松之在文中对一些史家因为自己的疏忽,导致叙述前后不一,以致失实的情况作了批评。他以干宝记载嵇康被杀时间前后错讹为例,认为这是“干宝疏谬”,遂致“自相违伐也。”[32]“自相违伐”就是指干宝叙事不够严密,从而失实。除此之外,裴松之还指出另一种“疏缪”,即某一史家就某一史事作了两种史书,但两书记载却彼此“殊异”,互相抵违,以致失实,如:
    《魏氏春秋》曰:……初,(嵇)康采药于汲郡共北山中,见隐者孙登。康欲与之言,登默然不对。逾时将去,康曰:“先生竟无言乎?”登乃曰:“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又《晋阳秋》云:康见孙登,登对之长啸,逾时不言。康辞还,曰:“先生竟无言乎?”登曰:“惜哉。”此二书皆孙盛所述,而自为殊异如此[33]。
    ……松之案:《汉晋春秋》亦载此语,不云董恢所教,辞亦小异,此二书(《襄阳记》《汉晋春秋》)俱出习氏而不同若此[34]。这两种状况的出现,都是史家个人疏忽懈怠的原因所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这虽然与前文“假为”类失实一样,都是史家个人的主观因素所致,但细究之下仍能发觉不同:“假为”类失实是史家有意识造假,而“疏缪”类失实则是史家无意识所为。而且就危害程度而言,当仍以“假为”类为最。裴松之能分辨其中不同,辟为两类,可见其史学鉴识之深远。
    --“好奇”
    裴松之在注文中还批评一些史家以“好奇”心理作史,如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本是事实,但有的史家在记述此事时,却故意夸大,以达到“以少见奇”的目的。裴松之分析说:
    魏武初起兵,已有众五千,自后百战百胜,败者十二三而已矣。但一破黄巾,受降卒三十余万,余所吞并,不可悉纪。虽征战损伤,未应如此之少也。
    然后又以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明曹操兵力不可能过少,否则于理不合。最后他认为史家之所以如此是“将记述者欲以少见奇,非其实录也。”[35]
    除此之外,裴松之还指出有些史家作史“盖由好奇情多,而不知言之伤理。”[36]也是对史家“好奇”心理的批评。这种“好奇”心理,刘勰分析说:“然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传闻而欲伟其事,录远而欲详其迹。”这与裴松之所说“以少见奇”从本质上而言是一致的。而刘勰说“好奇”乃“讹滥之本源,而述远之巨蠹也”[37],亦是裴松之所说的“非其实录”。
    综上,经过笔者的爬梳整理,可知裴松之在注文中零散地列举出了多种导致史文失实的原因,有的是就史家个人因素的主观方面而言,如“假为”“专美”等类失实;有的是就史家个人因素的客观方面而言,如“疏谬”“因袭”“妄说”等类失实;有的是就史家史识而言,如“妄记”类失实;还有的则是就史家的个人情感而言,如“爱憎”类失实,等等。这些失实的原因包含了史家的主客观的方面,可谓详审,而且有的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