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整个仰韶文化晚期的社会组织来看,各地区都有大中小型聚落分布,都以大型聚落或地 形、地势优越的中型聚落为中心聚落。大型中心聚落所在的地区都有很多中小型聚落。大中 小型 三种聚落所对应的社会组织可能是部落联盟或大型部落的驻地、中小型部落或胞族的驻地、 一般氏族的住地,形成三级聚落的有机结构。它们既是从属关系,又是互相依存、互相维护 的关系,还是血缘较近的亲缘关系,地缘关系可能已经萌芽。就整个仰韶文化来说,到了它 的末期,部落联盟已经有所发展,大地湾中心聚落及其大会堂式的F901,案板中心聚落及其 大型房屋F3、八里岗中心聚落及其F34、西山城及其大型夯土遗址F84等,可能是各地部落酋 长或不同时期的整个仰韶居民部落联盟军事首领的驻地,在这里可以举行由各部落酋长、军 事首领参加的部落联盟议事会,研究协商整个部落联盟的重大问题。 晚期的墓葬已发现500多座,其中除郑州西山和枣阳雕龙碑发现了公共墓地外,其他都是各 遗址的零星墓葬。这时的墓葬特点,成人墓绝大多数是单人一次仰身直肢土坑葬。二次葬除 雕龙碑尚有部分存在外,各地几乎绝迹。婴幼儿仍然流行瓮棺葬。灰坑葬较前有所增加。值 得重视的是在成人墓中,男女成年(夫妻)合葬墓较前普遍。如荥阳青台的M25,为一对成年 男 女合葬墓,他们均为屈肢,紧贴身侧卧在一起(注:郑州市文物工作队:《青台仰韶文化遗址1981年上半年发掘简报》,《中原文物》198 7年第1期。);郑州西山的M79为父子合葬墓,M86、M9 7 、M85等为夫妻合葬墓;察右前旗庙子沟的M4为夫妻和小孩的合葬墓。这些情况应是一夫一 妻制婚姻制度的反映。大地湾出土的一件陶瓶口部塑有一男一女一儿童三人像,应是一个父 权制个体家庭的真实写照(注:郎树德:《大地湾考古对仰韶文化研究的贡献》,《论仰韶文化》,《中原文物》198 6年特刊。)。这一时期的墓葬绝大多数无随葬品,即使有也很少,惟雕龙 碑个别墓较多。这一时期的灰坑葬分布地区较广,属活埋的较多,如西安半坡晚期的H167、 长葛石固Ⅶ期的H165、临汝中山寨的H56等灰坑中的人骨架均作挣扎状,显然都是被活埋的(注: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长葛石固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第1期;中国社 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一队:《河南汝州中山寨遗址》,《考古学报》1991年第1期。)。临汝大张的M19(注: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河南临汝大张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考古》196 0年第6期。),荥阳点军台的H57,郑州西山的H282、H657中的死者,骨骼不全 或者放置凌乱,有的与兽骨埋在一起。察右前旗庙子沟房内的窖穴中多埋死者,有的未成年 儿童被埋葬在居住面上或灶坑内。这些死者多非正常死亡,其身份可能是战俘或奴隶,与一 般氏族成员不同。这些夫妻合葬、父子合葬、活埋战俘、草率埋葬奴隶的现象都是父权制发 展到一定程度的反映。 另外,这时的私有制也很明显地暴露出来。如半坡晚期的F38,宝鸡福临堡二、三期的F3及 F7,托克托海生不浪的F6、F9、F10,庙子沟的多数房内,都有窖穴设置,用以私自储存粮 食或其他食物之用。枣阳雕龙碑的墓葬多不随葬陶器和其他用具,而是随葬猪下颌骨,有的 几副,有的十几副,有的甚至七八十副。猪是农业社会的主要家畜,是财富的象征。这一现 象 不但反映了私有制发展的程度,而且也反映了贫富不均的情况。 还有临潼姜寨四期曾出土玉圭1件,淅川下王岗三期曾出土石壁5件,察右前旗庙子沟出土 石璧1件。这些均为特殊用品,非一般氏族成员所有,可能是父系家族的族长或氏族酋长所 有,它是权力的象征。 仰韶文化晚期居民的思想意识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更有大的变化。如下王岗三期曾出土卜 骨一片,为羊肩胛骨,其上有清楚的烧灼痕迹。这一现象在此之前是不曾有的,此后的龙山 文化时期才普遍流行。下王岗仰韶晚期卜骨可称得上开启龙山、夏、商占卜信仰的先河之作 。同时男性生殖崇拜的风气也广为流行,如秦安大地湾仰韶晚期、铜川李家沟晚期、华县泉 护村二期、宝鸡福临堡三期、侯马乔山底、临汝北刘庄、偃师高崖(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候马工作站:《山西侯马乔山底遗址1989年Ⅱ区发掘报告》,《文 物季刊》1996年第2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河南临汝北刘庄遗址发掘报告》,《华夏考 古》1990年第2期;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洛阳市偃师县高崖遗址发掘报告》,《华夏 考古》1996年第4期。)、托克托海生不浪等 遗址都有陶祖或石祖发现。这些都是父权制社会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反映。 通过对仰韶文化晚期生产力、生产关系、居住情况、埋葬制度及意识形态等发展变化的研 究,我们认为这一时期家族公社所有制已经发展起来,父系氏族社会、父权制在各地区均已 确立,私有制已有发展,贫富开始分化,并在大部地区已开始发展到军事民主制的部落联盟 时期,已开始达到了酋邦(或古国)时期,文明基因已经孕育。 以上是我们依据近年来考古新发现的重要资料对仰韶文化早中晚各期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 阶段的一些初步认识。自觉难以达到理想的程度,尤其是中期因资料尚少,颇感论据不足, 还有待今后考古工作的开展、新资料的发现予以补充。早期和晚期的资料虽说比较丰富,但 这些已有资料的科学性还不是太强,不少现代科学手段(如植物硅酸体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定量分析法、遗传基因研究、石器微痕研究等)尚未采用,对综合研究不无影响。这一问 题将随着我国考古技术的提高逐步得到解决,我们对仰韶文化社会组织及社会发展阶段的研 究也将会进一步深入,研究结论将会逐步达到或接近理想的程度。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左分右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