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关于门宦教派问题的刍议(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新疆大学学报》 冯今源 参加讨论

    六、关于道统继承问题我们说掌教世袭制不能列为区别门宦与其他教派的主要标志,因为它既不是各门宦教派一开始就形成的,也不是全体门宦教派都实行的。但是各门宦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作为修道派,他们从一开始就都重视本派的道统继承问题。尽管这个问题被门宦家搞得非常神秘,但惟其如此更可见这种道统继承在他们心目中的地位。这种道统继承才是各门宦区别于其他教派的一个显著标志。
    在哲合林耶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赫赫有名的群众领袖及大阿訇,如苏四十三、田五等。他们领导人民与反动的清王朝进行过浴血的战斗,最后都英勇地牺牲了。他们理所当然地要受到人民的怀念和尊敬。然而,我们应该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死后并无拱北,也没有受到教主样的崇拜。主要原因似乎就在于他们没有得到马明心给的“口唤”,他们不是马明心的道统继承人。道统继承,要有教主的“口唤”,要有教主亲授的传道凭证。苏四十三、田五等人,尽管是众望所归的群众领袖,曾领导人民进行过那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事业,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然而因为他们不具备道统继承人的那两个条件,所以生时不能当教主,死后也未受教主式的崇拜。马达天传位给马以德,也是在借口等到了真主的“口唤”之后进行的。马元章虽大权在握,但仍先追认马进成为第六辈教主,再托词进成教主给了他“口唤”,力求使自己继任教主合法化。马元章死后,马元超与马震武叔侄争教权,其中元超的一个重要王牌就是元章教主生前没给马震武继任教主的“口唤”;马震武则举亲信郭福金为证,声称自己是元章教主生前指定的教统继承人。
    北庄门宦也如是。马葆真的长子豪三迟迟未能继承道统,直到莎车道堂的筛海从阿富汗带给他“口唤”以后,才被群众正式承认当了第二辈老人家。第五辈马绍宗因为没有得过莎车道堂的“口唤”,人们只以负责人称之,并不以老人家目之,从而在传教地位上也无权威性;而其侄马进城,不仅得了“口唤”,而且得到道堂花哲吾曼若写的凭证“一若芝”,故被拥戴为第六辈老人家,教民对之信若神灵。
    花寺门宦马国宝是在接了马来迟传教“口唤”和五本经后,继任教主的。马占鳌虽是本门宦的著名阿訇、实权派,曾害死过两任教主,但因既无教主的“口唤”,又无传教的凭证,始终未能登上教主的宝座。
    穆夫提门宦也规定,以经、特斯必赫(赞珠)、太斯达勒(头巾)等八样“宝物”作为传教凭证,代代相传。无此凭证,不得做道统继承人。
    格底林耶大拱北门宦也极重视道统接续。祁静一生前为承先启后、不乱辈失传,拟定了前10辈当家人的取名次序:“一清风云月,道传永世芳”。同治年间,祁道和又加续10辈:“敬诚先哲远,克念悟真常”。他们以此取名列辈,顺次承继道统。
    总之,道统继承是各门宦从始以来普遍重视的问题。这种道统,有的门宦传贤,有的门宦传子,但无论哪种传继制,都要有掌教者的传教“口唤”或亲授的传教凭证。谁有了这种“口唤”或凭证(或者二者兼有),谁就具有当教主和继承道统的权威性。这才是门宦教派与其他教派的一个显著区别。我们说格底林耶或早期哲合林耶等是门宦,主要就因为他们是实行这种道统继承制度的修道派。
    注释:
    [1]《回回民族问题》,民族出版社1980年版57页。
    [2]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9页。
    [3]见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西宁会议论文资料热海默德的两篇文章《栽德派的传布和影响与中国甘宁青部分门唤的形成初探》,《苏非派与嘎得忍耶门唤的关系》。
    [4]金宜久:《苏非派与中国门宦》,载《甘肃民族研究》,1982年1-2期合刊,第17-25页。
    [5]《宗教词典》,任继愈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第95页。
    [6]北京图书馆现有《天方道程启径浅说》一册,赵真学(正轩)讲授,花湛露(醴泉)译,清光绪二十八年版,1922年重刊本。内容除总论外共分6段,依次是:解明寂克勒之名目位次;解明寂克勒之进境;解明耐飞依思把提之寂克勒;解明念寂克勒之人台罕柱的拜后当行条规;解明念寂克勒之人持斋日期,解明念寂克勒之人的一切禁戒细论条目工夫。显然,这是一本门宦理论丛书。此外,哲合林耶门宦马元章曾著《道统论》,惜未得见。不知尚存否?
    [7]《现代汉语词典》(试用本)。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第510页。
    [8]勉维霖《宁夏伊斯兰教派概要》,宁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页。《明证利剑集》是系统阐述哲合林耶教义之作,撰写人系哲合林耶沙沟门宦的热依斯、经学家杨效良。
    [9]见《甘宁青史略》第18卷第17页。
    [10]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页。
    [11]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第445页。
    [12]以上两段引文均出自穆罕默德·曼苏尔·马学智著,马忠杰、王有华、苏敦礼摘译《哲赫林耶道统史小集》第48页。见西北五省(区)伊斯兰教学术讨论会(银川会议)学术论文资料第25号。
    [13]《哲赫林耶道统史小集》第28页。
    [14]参见《平回志》卷3,《征西纪略》卷2。
    [15]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史略》,宁夏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07、445、44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