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基督教是否真的会冲击乃至取代中国传统文化、本土宗教,中国是否可能成为一个基督教国家?对此,基督教,特别是家庭教会的感觉恰恰相反,因为他们现在还处于不被政府承认的“非法”状态,合法身份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他们现在要争取的是与其他宗教同样对待的平等权,还谈不上具有“威胁”别人的资格。基督教作为一个整体,在社会上感受得更多的是政治上被歧视,发展上受限制。 尽管基督教与政府的关系很微妙,家庭教会还没有一个合法的“名分”,某些地方基督教家庭教会与政府管理部门的冲突还时有发生,但从目前政教关系的发展趋势看,应该说,基督教在中国未来发展的问题主要不是源于政府,不是政治因素。中国政府虽然过去在对基督教的处理上,有过种种左的做法,但近年来政府对基督教,特别是家庭教会的态度,是趋于务实的。未来政府与家庭教会的关系只会日趋缓和、改善,不会更加对立。未来基督教面临的挑战,或者说基督教将来最大的问题,是基督教和中国文化的关系问题--基督教是否能够顺畅地中国化,使自己变成中国人的宗教,变成中国文化中的一部分,这是基督教需要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任何一种外来宗教进入中国,都要过是否能与本土文化融合的关。 以佛教为例。佛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外来宗教,进入中国的时候受到了士大夫知识分子的坚决排斥、批判。可是后来,佛教却变成了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教义、礼仪、组织形式、寺庙建筑风格上都实行了中国化,是一个外来宗教向中国文化转换的成功范例。以至于今天很多人认为佛教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宗教,很少有人把佛教看成是外国文化、外国宗教。 基督教同样面临文化上的接纳与转换问题。基督教如果不能在神学思想、神学理论上中国化,不能产生出中国自己的神学家,则很难让中国民众认可;基督教将来在中国的发展就会受到来自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自然而然的抵制。 换句话说,基督教以什么形式在中国存在,以什么面貌在中国存在,为什么要在中国出现,对于信教的人来说,可以做教义上的解释,但对于不信教的人来说,宗教上的解释是没有意义的,他需要的是一种行为上的解释,通过行为审视基督教对中国社会、民族、国家有什么贡献。为什么要接纳、相信、支持基督教,民众只会用自己的标准来回答,来判断基督教存在的价值。这和政府、政治关系不大,和中国的社会、文化关系很大。中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中国不会盲目地机械地照搬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宗教。任何一种宗教进入中国都要进行中国化,基督教如果无法做到,而是把洋人的东西拿来,照搬西方的一套,那么即使在政府调整了对基督教的政策以后,整个社会也将会很难接纳基督教。 基督教在港台的发展就是例证。香港并不禁止宗教信仰自由,没有人禁止基督教传教,但香港基督徒的人数占香港总人口的比例不超过百分之五,台湾也没有限制基督教的发展,但是基督教在台湾的发展也没有超过人口的百分之五,为什么在基督教可以自由传播的港台,信仰基督教的人如此之少?是什么阻碍了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显然不是政府。 如果从历史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基督教在中国未来的前途,应该说,在宗教这个市场中,谁能更好地满足广大民众的精神需求,同时能够以中国人接受的方式出现,谁就能够存在、能够发展。基督教内部是否有一个良好的治理机制,在神学教义的解释上是否能做到中国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宗教是否有一个开放的、尊重的态度,在社会公益服务上是否有适合中国社会与民众需要的良好作为,这些因素才是影响基督教在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