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关于中共“二大”选举出的中央委员人数、名单的四种说法关于中共“二大”选出的中央委员人数和名单这个问题,因为当事者的回忆不尽相同,也出现了四种说法:陈独秀回忆说;蔡和森回忆说;李达回忆说;张国焘回忆说。 (一)陈独秀回忆说。1929年7月,张学良用武力方式收回中东铁路。中东铁路是沙俄为侵略中国、控制远东在中国领土上修建的一条铁路,十月革命后,苏俄再三声明归还中东路主权给中国,但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中东路事件发生后,共产国际立即作出强烈反应,指示各国共产党要发动一个“保卫苏联”的运动,中共中央积极响应,并多次发出宣言、决议和文章。对此,已经解除中共领导职务的陈独秀按捺不住内心的愤怒,7月28日,陈独秀致信中央常委,批评中央在中东路问题上的宣传。为此,8月28日中共中央派人与陈独秀谈话,并严厉地斥责了陈独秀,共产国际代表也以开除党籍予以警告陈独秀,但陈独秀依然我行我素。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9年11月15日作出决议,决定开除陈独秀的党籍。12月10日,陈独秀发表了《告全党同志书》,陈独秀说道,中共“二大”散会后不久,共产国际即派代表马林来到中国,要求中共中央全体委员在西湖开会,提议加入国民党组织……当时中共中央五个委员:李守常、张特立、蔡和森、高君宇及我,都一致反对此提案。“[10](p415)其中李守常指的是李大钊,张特立则指的是张国焘。陈独秀回忆说有5个中央委员,他们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 (二)蔡和森回忆说。1926年,蔡和森在其《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的报告提纲中说:“在第二次大会发生竞选问题,结果这次委员为独秀、国焘,君宇,和森,中夏等同志。”“在西湖会议时,马林不满意新委员完全系新分子,主张扩大加李汉俊、李大钊为委员。”[2](p489)蔡和森回忆说也有5个中央委员,他们分别是:陈独秀、张国焘、高君宇、蔡和森、邓中夏。 (三)李达回忆说。李达在《关于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一文中说:“‘二大’决定选举陈独秀、张国焘和蔡和森同志三人组织中央工作部。”[9](p582)李达回忆说有3个中央委员,他们分别是: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 (四)张国焘回忆说。张国焘在其《我的回忆》一书中说:“选举的结果,陈独秀、蔡和森和我当选为第二届中央委员,分担书记、宣传、组织职务。”[5](p96)张国焘回忆说也有3个中央委员,他们分别是:陈独秀、张国焘、蔡和森。 对以上四种说法进行比较后,你会发现,在中央委员人数上,五人说应该是正确的,虽然蔡和森的回忆也是5人,但相比之下,陈独秀回忆的5人说更可信,其理由有二: 第一,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章第七条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五人组织之,并选举候补委员三人,如委员离职时,得以候补委员代理之”。[5](p53)既然是党章明确规定的,而且是刚刚颁布的,也就不可能随便更改。 第二,1923年6月12-20日,中共“三大”在广州东山恤孤院31号(现恤孤院路3号)召开,陈独秀在中共“三大”的报告中十分明确地说:“中央委员会的成员只有五个人。”[9](p168) 蔡和森回忆说的五个人分别是陈独秀、张国焘、高君宇、蔡和森、邓中夏,而陈独秀回忆说的五个人分别是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很显然蔡和森回忆有误,因为西湖会议参加者有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马林和张太雷等七人。其中马林和张太雷作为共产国际代表及翻译列席会议,其他五人只能是以中央委员的资格出席会议,邓中夏没有出席,这表明邓中夏在中共“二大”没有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共“二大”共选出的五名中央委员是:陈独秀、李大钊,张国焘、蔡和森、高君宇。 六、关于中共“二大”选举出的中央候补委员之谜依据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二章第七条规定“中央执行委员会由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五人组织之,并选举候补委员三人”,但从现在能看到的文献和中共“二大”代表的回忆来看,都没有直接谈到3位候补委员的具体姓名。所以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一书中,“候补委员3名(名单不详)”。[5](p53)但结合各方面的资料综合分析后,邓中夏、向警予应该是3位候补委员其中的两位,其依据是: (一)1926年,蔡和森在其《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的报告提纲中,把邓中夏列为五名中央委员之一,其实是蔡和森把候补委员的邓中夏错误地看成了中央委员。 (二)1923年,陈独秀在中共“三大”的报告中,点名批评了几位中央委员及候补委员,“陈独秀由于对时局的看法不清楚,再加上他容易激动,犯了很多错误”。“张国焘同志毫无疑问对党是忠实的,但是思想非常狭隘,所以犯了很多错误。”“邓同志在唐山和KOY(原文如此。--译者)矿工罢工时犯了严重错误。”[9](p172)文中的“邓同志”指的就是邓中夏,可见,邓中夏应该是候补委员。 (三)由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5卷,关于邓中夏一文也说:“七月十六日,邓中夏在上海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参与著名的党的二大‘宣言’及一系列决议的制订。会上,他被选为中共中央委员。”[11](p15) (四)1935年,李立三写的《悼向警予同志》一文中说:“一九二二年警予同志回国,参加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即在这次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她从此时起就担任中央妇女部的领导工作。”① (五)1978年,蔡畅在《缅怀向警予同志》一文中说:“一九二二年警予同志在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在我党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委员,担任党中央妇女部第一任部长。”[12](p12) (六)由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编的《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卷关于向警予一文说:“一九二二年七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向警予参加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13](p75) 对上面的资料比较分析后,可以认为陈独秀、蔡和森、李立三、蔡畅四人的回忆中所说的“中央委员”,应是泛指中央委员和候补中央委员。邓中夏、向警予应该是3名候补中央委员中的两位,另外一位是谁,还需要党史工作者进一步认真地研究。 注释: ①上海《社联通讯》编辑部编的《党史研究动态选辑》(内部资料),1983年8月,第30页。 参考文献: [1][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 [2]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A].“二大”和“三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苏]葛萨廖夫。中国共产党的初期革命活动(节选)[A].“二大”和“三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李达。中国共产党的发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会经过的回忆[A].“二大”和“三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5]张国焘。国共合作的开端(节选)[A].中共二大史料编纂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 [6]胡乔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1. [7]陈沛存。有关中共二大会址的门牌问题[A].上海革命史资料与研究(第3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一册)[M].上海:东方出版社,1998. [9]“二大”和“三大”[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0]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编(第四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1]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35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 [12]蔡畅。缅怀向警予同志[A].纪念向警予同志英勇就义五十周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8. [13]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中共党史人物传(第6卷)[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