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①对于“女权主义学术话语”在中文语境的译介、生产与流转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中英文两部分:英文中白露(Tani E. Barlow)的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04)和王政与高彦颐主编的Gender and History杂志特刊Translating Feminism in China(Dorothy Ko & Wang Zheng, “Introduction: Translating Feminism in China,” Gender & History 18.3)是其中两部代表作。中文有中国台湾学者刘人鹏的《近代中国女权论述--国族、翻译与性别政治》(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和日本学者须藤瑞代的《中国“女权”概念变迁:清末民初的人权和社会性别》(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两部论著。相关论文包括王润清:《Feminism的释义追问》(《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刘军平:《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的中西话语》(《中国翻译》2004年第4期)、施旻:《西方女权主义思想在中国的变异》(《理论学刊》2003年第2期)等。这些文章或多或少都探讨了“feminism”一词在中文中如何由“女权主义”蜕变为“女性主义”的原因,但对于蜕变的过程未展开梳理,更未深入研究与女权主义相关的其他语汇。 ②Dorothy Ko & Wang Zheng, “Introduction: Translating Feminism in China,” Gender & History 18.3: 463. ③参见夏晓虹:《晚清文人妇女观》,北京:作家出版社,1995年;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④参见Wang Zheng, 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9);李小江:《关于女人的问答》,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年。 ⑤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变迁:清末民初的人权和社会性别》,第17-18页。 ⑥夏晓虹:《晚清文人妇女观》,第66-67页。 ⑦林乐知译,蔡尔康录:《美女可贵说并引》,《万国公报》,光绪廿五年(1899年)五月号、六月号。 ⑧《泰西妇女近世史》,《京话报》,第1-6回,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八月至十一月。原文为“有一位倭姑娘,做了一部书,叫做‘保女权书’。” ⑨刘巨才:《中国近代妇女运动史》,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1989年,第150页。 ⑩该书1902年由少年中国学会发行,书名为《斯宾塞女权篇达尔文物竞篇合刻》;此处见莫世祥编:《马君武集》,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16-26页。 (11)金观涛、刘青峰合著的《观念史研究》也证明了学术界以往认同的中文“权利”概念日来说的错误,最早将“rights”译介为“权利”的是《万国公报》,约在19世纪60年代前后;这之后“权利”概念历经演变与改造,到“女权”概念出现的20世纪初已经是中西对“权利”观念理解最接近的时期。见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第112-134页。 (12)《泰西妇女近世史》,《京话报》,第1-6回。 (13)相关研究成果可见刘人鹏:《“中国的”女权、翻译的欲望与马君武女权说译介》,《近代中国妇女史研究》第7期,台北:“中研院”近史所,1999年,第25页。 (14)中国人自编的第一本英汉词典是邝其照于1868年完成的《字典集成》,由香港中华印务总局印刷出版。商务印书馆最早出版的英汉词典是1899年的《商务书馆华英字典》。稍后又推出了《商务书馆音韵字典集成》(1901年)。而颜惠庆主编的《英华大辞典》(1908年和1910年分卷出版)被认为是第一部由中国学者自己编纂的双语辞典;是中国近代史上流传范围广、延用时间长的一本著名辞典,多次重版。有意思的是,该辞典已经收有“gender”一词,译为“名词为男女或雌雄之别,(文法)属、性(字中指男字女字之别);动词为产、生、交合、交媾、畜养。” (15)Lisa Tuttle, Encyclopedia of Feminism(New York: Longman, 1986)。 (16)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介》,第298页。 (17)沈雁冰:《家庭改制的要求》(1921年1月15日),载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理事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北京:三联书店,1981年,第249-250页。 (18)雁冰:《我们应该怎样预备了去谈妇女解放问题》,《妇女杂志》第六卷(1920年)第三号。 (19)雁冰:《女子的觉悟》,《妇女杂志》第六卷(1920年)第四号。 (20)沈泽民:《女子的觉悟》(下),《妇女杂志》第六卷(1920年)第五号。 (21)王则李:《从现代女权运动说到贤母良妻》,《妇女杂志》第十五卷(1929年)第四号。 (22)李鼎声:《现代语辞典》,上海:光明书局,1933年。 (23)按照须藤瑞代的考证,日本的辞典里出现“feminism”的翻译大概在上世纪20年代初,比如1924年的《スタソダ一ド和英大辞典》将“feminism”译为“女权扩张论”,这个译法在日本基本固定,1928年日英社的《和英大辞典》和1940年三省堂的《最新コソサィス和英辞典》均沿用这一译法。见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清末民初的人权和社会性别》,第210-214页。 (24)傅兰雅口述:《佐治刍言》,南京:江南制造局,1885年,第33页。 (25)编者:《我们的态度》,《女子月刊》第一卷第二期,1933年4月15日。 (26)张鹏云主编:《最近汉英大辞典》,上海:新中国印书馆,1937年。 (27)黄士复、江铁主编:《综合英汉大辞典》,上海:商务印书馆,1949年,第440页。 (28)Tani E. Barlow,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 p. 64. (29)Tani E. Barlow, The Question of Women in Chinese Feminism, p. 66. (30)Yung-chen Chiang, “Womanhood, Motherhood and Biology: The Early Phrases of The Ladies‘ Journal, 1915-25,” Gender and History 18.3: 519-545. (31)田汉:《第四阶级的妇人运动(1919年10月)》,载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运动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妇女问题文选》,第32页。 (32)柯仑泰著,沈兹九、罗琼译:《新妇女论》,上海:1937年,译者序。 (33)《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附录二:百个现代政治术语词意汇编。 (34)Wang Zheng, Women in the Chinese Enlightenment: Oral and Textual Histories, p. 1. (35)Christina Gilmartin, Engendering the Chinese Revolution: Radical Women, Communist politics, and Mass Movement in 1920s(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36)参见王向贤:《彰显与隐约--共产国际对中共早期妇女政策的影响》,载《百年中国女权思潮研究》,第227-244页。 (37)《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文献》编辑委员会编译:《第二国际第二、三次代表大会文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388页。 (38)有关1949年以后,中国国家女权主义的研究详见“Wang Zheng, State Feminism? Gender and Socialist State Formation in Maoist China,” Feminist Studies 31.3(2005)。 (39)於梨华:《美国来的信》,《人民日报》1985年5月22日,第8版。此前,《人民日报》三次出现“女权主义”,均是批判性词汇。第一次,批判刘少奇“宣扬资产阶级的女权主义,正是妄想破坏无产阶级的妇女运动”(《人民日报》1968年3月17日,第4版)。第二次,批判江青“大肆贩卖资产阶级女权主义的反动理论”(《人民日报》1976年12月24日,第5版)。第三次,引用宋庆龄在《中国妇女争取自由的斗争》一文中的提法:“从一开始的时候起,我国妇女就不是在内容贫乏的’女权主义‘的旗帜下,而是作为整个民主运动的一部分进行斗争的。”(《人民日报》1985年5月5日,第5版) (40)孙勇:《政协民主党派和首都妇女界人士聚会纪念三八妇女节八十周年:邓颖超给大会发来贺词 王任重讲话》,《人民日报》1990年3月6日,第1版。 (41)卢新宁、祝华新:《东方女性如何融入现代社会--首都部分女性解析女性文化》,《人民日报》1995年4月17日,第10版。 (42)《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 (43)《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七册,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3631-3632页。 (44)《中国妇女大百科全书》,北京: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1995年,第79-80页。 (45)孙绍先:《女性主义文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 (46)孙中田:《茅盾译著年表》,《东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8年第1期。 (47)孔海立:《一股极为盛行的文艺思潮在美国--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 (48)邓乔松:《1988-1989年文学纪事》,《中国文学年鉴》(1988-1989年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49)谢玉娥:《女性文学研究教学参考资料》,开封: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22-23页。 (50)杜芳琴、王向贤主编:《妇女与社会性别研究在中国,1987-2003》,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51)比如柳中权的《澳大利亚社会学一瞥》(《社会》1983年第2期)和余凤高的《心理学派与中国现代小说》(《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等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