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岳论丛》 戚其章 参加讨论

第四阶段,从1879年到1884年,是晚清海防思想的深化时期。1879年,日本悍然吞并琉球,改为冲绳县,再次唤起朝野对海防问题的关注。薛福成上《筹洋刍议》十四篇,鉴于日本定购铁甲船,不无忧虑地指出:“彼欲骋所长,其势必迫我交锋;否则,彼所购之铁甲船三号,其穷亦必取偿于我。”(注:薛福成:《筹洋刍议》,辽宁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4页。)王先谦上疏条陈洋务,对海防问题亦有建言。他反对“以守为战”之说,认为“守之不可尽恃”,“必能战而后能防”(注: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卷,第12页。)。此时,李鸿章的认识亦有所变化,由以陆防为主发展为海陆并重,承认“军事未有不能战而能守者”(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奏稿》,第37卷,第34页。),是其海防战略思想的一大进步。他觉察到日本必为中国永远之大患,认为必须拥有铁甲船才“足以言海战”(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奏稿》,第78卷,第17页。)。其后,何如璋也就海防问题向朝廷建言,提出立营制、编舰队、勤训练等项,所论多系整顿水师应办事项(注: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册,第532-534页。)。当时,马建忠已从法国获博士学位回国,正为李鸿章办理洋务,披览何之奏章,对其所陈颇有同识,因就其所论加以引申和诠释,并附以己见,上于李鸿章。上书以其渊博的西学知识和对西方海军的深切了解,对于海军的领导体制、教育与训练、人才之选拔、营制之建立、规章制度之制订、舰队编成等等,都做了非常具体而深入的说明(注:马建忠:《适可斋记言记行》,《记言》,第3卷,第1-28页。)。并披肝沥胆,大声疾呼,提醒当政者切勿错过这一百载难逢的发展海军的机遇。数年之内,议海防者极其活跃,所论皆主积极防御的海防战略,从而推动了海军筹建的步伐。1879年,李鸿章曾致函驻德公使李凤苞向德国订造了7000吨级的铁甲船两艘。1881年,在英国订购的超勇、扬威两艘快船驶回中国。至此,北洋已拥有13艘舰船。于是,李鸿章奏请丁汝昌为统领,改三角形龙旗为长方形海军旗,标志着北洋海军的初步建成。
    第五阶段,从1884年到1894年,是晚清海防思想发展的高潮时期。中法战争爆发后,清政府愈加感到了加强海防建设的紧迫性。1884年春,总理衙门提出:“以沿海七省宜专设一海防衙门,举各省水师船政、营制、炮台、海径、机器、饷需诸大端,均归一重臣经画。”先是在前一年,总理衙门曾设海防股,掌南北洋海防之事。如今要将海防股升格为海防衙门,自然是一个进步。李鸿章立表赞同,但认为以“海防”名衙门不妥,盖“海防二字,顾名思义,不过斤斤自守,亦不足以张国威而詟敌情”,因此主张径设“海部”。并建议在北洋某口建置水师提督衙门,以便往来海面梭巡会哨(注:《李鸿章全集》,《译署函稿》,第15卷,第29-30页。)。其后,廷谕以张佩纶会办福建军务大臣兼署船政大臣。张奏称:“欲求制敌之法,非创设外海兵船不可;欲收横海之功,非设立水师衙门不可。”并力主“以水师一军应七省之防”,“自今遴选将帅,经画水师,在法事为后时,在海防犹为先。”(注:张佩纶:《涧子集》,《奏议四》,第2-6页。)1885年春,左宗棠鉴于马江之失,分析“水战不足恃”的原因,认为“攘夷之策,断宜先战后和;修战之备,不可因陋就简”,应“择要设立船政炮厂,专造铁甲兵船后膛巨炮,实国家武备第一要义。”(注:《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书牍》,第64卷、第6-8页。)《中法和约》签订后,清廷随即发布上谕:“当此事定之后,惩前毖后,自以大治水师为主。”(注:《光绪朝东华录》,中华书局1958年版,光绪元年四月,光绪十一年五月)于是,左宗棠、李鸿章等十几位大臣先后复奏,提出了许多积极性的建议。总理衙门综合各种意见,认为:“大致不外练兵、筹饷、用人、制器数大端,而目前自以精练海军,为第一要务。”并提出两项建议:第一,“请先从北洋开办精练水师一支”;第二,“请特派王大臣综理其事,并于疆臣中简派一二人会同办理。”(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58-59页。)根据总理衙门的建议,清廷派奕譞总理海军事务,奕劻、李鸿章会同办理,并责成李鸿章专司北洋精练海军之事。于是,北洋一面向英、德两国订造了四艘快船,一面先后加紧了旅顺港工程和威海基地的营建。与此同时,开始了《北洋海军章程》的草拟工作。1888年10月,《章程》经清政府批准,北洋海军终告正式成军。至此,北洋海军已有铁甲船2艘、快船7艘、蚊炮船6艘、鱼雷艇6艘及其它辅助船4艘,共25艘。与西方强?海军相比,尚有较大差距,故按《章程》之规划,还要添置各类舰船18艘,合计43艘,“以之防守辽渤,救援他处,庶足以壮声威而资调遣。”(注:《北洋海军资料汇编》,北京,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1994年,下册,第746-747页。)就晚清时期来说,无论是海防思想还是海防建设,在此阶段中都达到了其发展的巅峰。
    由于清政府最高领导层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北洋海军章程》添置新舰的规划未能实现。北洋海军成军后,北洋海军再未添置一艘战舰,也再未更新一门火炮。甲午战败后,机遇已经错过,虽筹议重整海军,数年间并无多大成效。1898年,西方列强乘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沿海的重要港湾几被攫夺殆尽,国将不国,自然更谈不上重整海军了。直到1906年,在“预备立宪”的推动下,兴复海军问题又开始提上了议事日程。1907年,姚钖光在西方海权思想影响下提出了一份《拟兴办海军经费五千万两作十年计划说帖》,筹办海军事务处又制订了一份发展海军的七年规划,其立意皆甚宏伟,无奈事过境迁,时不再来,已经没有实施的可能了。
    二、晚清海防议所争论的主要问题及其结果
    在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从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即从同光之交到光绪前期的十几年间,是最关键的时期。在这十余年里,曾先后出现过三次海防大讨论:第一次,是1874年由日军侵台引起的;第二次,是1879年由日本吞并琉球引起的;第三次,是1885年由中法战争引起的(注:一般认为只有1874年和1885年两次海防议,其实,1879年这次讨论更为深入,意义和影响尤为深远,似不能简单地看成是1874年海防议的继续,而应作为一次单独的海防议来看待。)。这三次海防议涉及到许多有关海防的重要问题,意见不一,争论颇为热烈。大致说来,当时争论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三个问题:
    其一,海军分区设防与统一调度的关系。自丁日昌提出海军分设三路以后,虽有不少官员表示赞同,但究竟设几支为宜,认识仍不一致。也有的主张设“四镇”(注: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192页。)或“四大支”,即北洋为一支,南洋为一支,闽洋为一支,粤洋为一支(注:《张文襄公全集》,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13卷,第3页。)。甚至还有主张立五军或十军的(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7、59页。)。李鸿章并不反对分三区或四区设防,但更倾向于分“最要”、“次要”两区,实际上是主张南北洋分区设立海军(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奏稿》,第35卷,第28页。)。看来,设几支海军应从实际出发,本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重要的问题在于:海军既分区设防,其指挥权归谁?张佩纶觉察到这是一个问题:“海防之事,督抚终难不问;而各省既分疆域,即不能尽化町畦。”(注:张佩纶:《涧子集》,《奏议四》,第3页。)左宗棠也为之忧心忡忡地说:“若划为三洋,各专责成,则畛域攸分,翻恐因此贻误。分设专阃,三提督共办一事,彼北势均力敌,意见难以相同。七省督抚不能置海防于不问,又不能强三提督以同心,则督抚亦成虚设。议论纷纷,难言实效,必由乎此,不可不慎也。”(注:《左文襄公全集》,台北,文海出版社1983年版,《书牍》,第14卷、第56页。)确实如此。要设立海军,就必须解决统一调度的问题,而这在当时又是一个难以真正解决的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