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晚清海防思想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东岳论丛》 戚其章 参加讨论

但是,日本的侵略扩张野心业已昭然若揭,中国亟应防患于未然,许多官员也都有见于此。丁日昌即指出:“现闻春夏间日本在英国新购铁甲船二号,均已制成下水。该岛距泰西远而距中国近,且亦断不敢与泰西为难,然则彼竭倾国之力而制此利器,其意果何为哉?”(注: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册,第370页。)面对日本大力扩充海军的现实,沈葆桢也不无担忧地说:“该国尚有铁甲船二号,虽非完璧,而以摧寻常轮船,则绰绰有余。彼有而我无之,水师气为之夺。”(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可是,船政一时尚无制造坚大战船的能力,怎么办?看来暂时只有靠买船的办法来解决。正如当时有人指出:“为目前计,只得购之洋人;为久远计,必须自我制造。”(注: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册,第29页。)于是,是否从外国购买铁甲船的问题,一时成为朝野议论的热点。官员们意见不一,有反对者,有主张缓办者,皆主要是从经费方面考虑。如称:“筹办洋人铁甲船,经费太巨,即使得力,海洋辽阔,必得若干铁甲船,始是弥缝其阙。此船一办,每年一切耗用必多。”(注:中国史学会主编:《洋务运动》,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册,第337页。)这固属实际情况,但不办的严重后果也是不能不考虑的。所以,这场争论尽管持续了五六年之久,最后还是主张购买的意见占了上风。当然,以买船作为权宜之计,要求最终达到一切船只皆可自造,这一方针无疑是正确的。
    至于具体的买船计划,大致有四种方案:第一种,先买铁甲船二艘。沈葆桢最早有此建议(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3页。)。第二种,买铁甲船四至六艘。薛福成认为,北洋买两艘,南洋亦须买两艘,合成四艘,“即昭公允,声势亦壮。”(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27页。)李鸿章则主张,三洋各置铁甲船两艘,共计六艘:“北洋驻烟台、旅顺等处;东洋驻长江口外;南洋驻厦门、虎门等处。”(注:《清史稿》,第136卷,第530页。)第三种,须买铁甲船十艘以上。郑观应认为,仅北洋一军即须“以铁甲船四艘为帅”(注: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129页。)。连其它各洋计之,周家楣主张“应用铁甲船十只”(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8页。)。丁日昌则称,“大小铁甲船极少须十号”(注:《边事续钞》,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3卷,第11页。)。王之春亦有同见:“将来出洋征剿,必须铁甲船十数号,以备战攻。”(注:王之春:《清朝柔远记》,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76页。)第四种,除添置铁甲船外,还要订造快船。吴大澂指出:“中国船厂不能自造铁甲、钢甲,自应向外国大船厂陆续订购。”主张先订购头等铁甲船四艘,钢板快船十号(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47-48页。)。马建忠则认为,中国至少约需铁甲船六艘、大型快船十二艘(注:马建忠:《适可斋记言记行》,《记言》,第3卷,第18页。)。揆诸实际,以第四种方案考虑全面,比较可行,且具远见。清政府若下决心采纳此方案,并不是绝对办不到的。果能如此,则到1994年李鸿章第二次大阅海军时,就不至于发出“窃虑后难为继”(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奏稿》,第24卷,第16-17页。)的概叹了。可惜的是,清朝最高领导层只求苟安于一时,缺少忧患意识和远见,仅仅满足于第一种方案,既未大力经营以使船政达到建造铁甲船的水平,也未能认真对待各种建议,择善而从,把海军力量真正搞上去。及至甲午师熸,追悔又复何及!
    其三,海防与陆防、战与守的关系。当时议海防者虽多赞同置舰设防,然却又主张以陆守为主。如李鸿章认为,海防固守之法不外两端:“一为守定不动之法,如口内炮台壁垒格外坚固,须能抵御敌船大炮之弹,而炮台所用炮位,须能击破铁甲船,又必有守口巨炮铁船,设法阻挡,水路并藏伏水雷等器;一为那移泛应之法,如兵船与陆军多而且精,随时游击,可以防敌兵沿海登岸。”(注:《李鸿章全集》,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奏稿》,第35卷,第28页。)其基本思想是,大力加强重点海口防御,以陆防为主,兵船与陆军相互配合,随时游击,防敌兵登岸为上策。王文韶亦有同见,认为:“水师固不可废,而所重尤在陆防。”并提出:“水师不必迎敌,但令游弋海上,伺其来攻陆防,即从后袭其轮船,以分兵势。”(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100卷,第3页。)李宗羲甚至建议:“以陆兵为御敌之资,以轮船为调兵之用。”(注:《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第100卷,第3页。)他们的观点还是相当滞后的,根本未认识到海军是一支能够独立作战和机动性强的兵种,却将海军视为陆军的附属物。这实际上是一种消极防御的海防战略。
    与上述观点相反,郑观应认为,战与守是相对的,“不能战即不能守。”(注: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215页。)他特别指出:“查前代但言海防,在今日当言海战。”并且不赞同“守外洋不如守海口”之说,而强调发挥外海水师的作用,强调重视中洋之防。他说:“外海尚无大队水师以备冲突控驭,是中洋之防未固也。”(注: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上册,第128-129页。)何谓“中洋之防”?对此,薛福成后来做过详细的说明,即从登州以北至旅顺口的群岛之间,“创设水寨”,或泊炮船,或布水雷,或设浮炮台以守。另设外海水师,拥有铁甲船和大型快船。“一旦有警,则以铁甲及大兵轮船分排横亘于旅顺、北隍城岛之间,扼截敌船,不使北上。即有一二闯越者,彼接济即断,又惧我师之袭其后,心孤意怯,必且速退。如此则大沽、北塘不守自固。燕齐辽碣之间,周围洋面数千里竟成内海,化门户为堂奥,莫善于此。”(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29页。)对于“守海口”之说而言,实行“中洋之防”自然是比较积极的海防战略。
    继郑观应之后,反对“以守为战”者仍不乏人。如王先谦说:“我不敢出洋一步,坐待敌人来攻,而竭力御之,虽愚者亦知守之不尽可恃也。故必能战而后能防。”(注:葛士浚编:《皇朝经世文续编》,台北,文海出版社1996年版,第102卷,第12页)梅启照称:“臣愚以为战、守、和三字,一以贯之也。何也?自古及今,断未有不能战而能守,不能守而能和者也。”并认为“水能兼陆,陆不能兼水”,就防海而言必重水师,只有“练习水战以自固藩蓠,庶几功归实用”(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16、19-20页。)。张之洞亦指出:“窃维战守两事,义本相资,故必能海战而后海防可恃。”(注:《张文襄公全集》,中国书店1990年版,第13卷,第2页。)他们皆主张采取积极的攻势战略,以铁甲船为中坚组成强大的海上防御力量,如此则可做到:“以铁甲御铁甲,势既均矣,力亦敌矣,然后以逸待劳,以主待客,以静待动,敌且望而生畏,斯能战能守而自动和,长治久安之道得矣”(注:张侠等编:《清末海军史料》,海洋出版社1982年版,第20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