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发展的时间还不太长,还是一个正在发展演变的社会思潮,包括大陆新儒家在内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内部分歧很大,在不断的分化重组。因此对这一思潮和这一群体,要以宽容、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谨慎定性,不能扣帽子。有学者认为大陆新儒学“在前期发展阶段就表现出了崇儒反马的特点”,而且认为大陆新儒家提倡“崇儒”就必然要“反马”[20]。还有学者指出:“判定一个人是不是大陆新儒家,一个最为重要的标志就是看他如何处理儒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问题。这是试金石。如果一个人既抱定儒家的信念不放,又反对马克思主义,则他是一个大陆新儒家;如果一个人不反对马克思主义,虽然他对儒家有很多同情的理解,我们也不能说他是大陆新儒家,只能说他是一个儒学研究者……如果他们想成为大陆新儒家,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就是他们不信奉马克思主义。”[21]这就将大陆新儒学与马克思主义至于绝对对立的位置,忽视了大陆新儒学内部的分歧和与马克思主义者交流对话的可能。上述言论实质上与其所批判的某些大陆新儒家“要马统则不能有儒统,要儒统则不能有马统,两者不可得兼”的论点在内在思维逻辑上是一致的,都是对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错误理解。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20世纪的中国成为救国救民的指导思想,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重要论题(如大同理想、民本思想、均平思想)相契合。但是,无可讳言,过去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对儒学中的一些精华(如德治仁政、修己安人、修身立德、宅心于仁、人伦和谐等)并没有予以足够重视。这些恰是大陆新儒家所反复阐扬的“政治儒学”的重要方面。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和认识上的局限,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过一些偏差,以致出现杜维明所说的“该扬弃的没有扬弃,该继承的没有继承”。对此马克思主义学者并不讳言。[22](p19)早在1990年代中期,方克立就提出应以“综合创新”的文化观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应该“是儒学中糟粕的最彻底的批判者,也应该是其中精华的最坚决的继承者”。[19](p19) 当前,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确已受到挑战,社会各界或知识界都有一些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辩难或者非议。这是正常现象:一则这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二则因为人的认识有差距,经历有不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或接受也不一样,或认可程度不同,或时间上有先后。一个显见的道理是,人们信奉马克思主义不是因为它是主流意识形态,而是因为它对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有指导作用。要允许对马克思主义的质疑,在某些情况下,也包括反对。这是人们接受真理、认识真理的自然过程。因而,包括大陆新儒家在内的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认同的削弱或者反对,在某些情形下也是真理发展过程中的反复或认识的差距所致。马克思主义学者应平心静气,从中找出马克思主义亟待发展的方向,解决问题,回答他们的责难。 同时,应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积极应对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挑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两个突出矛盾:其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的多样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一元化之间的矛盾;其二,是社会多数成员对意识形态问题的普遍淡化的态度与现实生活中各种意识形态问题愈加凸显的矛盾。[23](p288)在理论研究和思想教育领域,以及日常生活中,马列主义的研究和宣传都呈现出日渐弱化的趋势。社会成员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主流意识形态的隔膜感和疏离感增加。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应用的庸俗化、教条化。作为一个开放和发展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生命正在于永远与新鲜、变化的社会生活实践相结合,在时代发展中不断调整、发展自己。大陆新儒家对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提醒理论工作者、宣传教育部门,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本土化,必须吸收领会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核,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为大众所接受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形式、新内容,来指导解决中国问题。只有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结合,才能使马克思主义真正内化为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才能巩固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大陆新儒家代表人物康晓光曾经在2004年预言,今后二十到五十年内,儒家必将与西化派(马克思主义者也被康晓光视为西化派--引者注)在政治和文化领域内进行“殊死的决战”。[9]如今,大陆新儒家的第二梯队已然呈现。24因而,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尤为紧迫。 此外,应积极消除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不良影响,坚决批驳其错误言论。如针对文化保守主义者、全盘西化论者在我国文化建设中造成的混乱思想,黄楠森、龚书铎、李文海、郭双林等教授及时组织编写《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化论争》等论著,有针对性地阐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与文化市场问题,批驳文化建设和历史研究中的错误言论,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思想文化界的现象与本质。 文化保守主义是一个有相当群众基础和社会影响力的思潮。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其积极价值,从中汲取有益成分,发展马克思主义,又要警惕其不良影响,正确应对。要在“尊重差异”、“百家争鸣”的基础上,坚持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原则引导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多元文化建设中的一支有益力量。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ervatism in China Huo Xiao-ling (Institute of Modern China ,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Henna, China) Abstract:Contemporary cultural conservatism is an influential social thought and cultural school in China,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owerful influence, strong practicality, and complex schools. Cultural conservatism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China‘s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also has harmful effects on it. 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conservatism historically, objectively, make it one of the multiple forces in our socialist cultural construction. Key Words: Cultural conservatism; Confucianization; New confucianists; Contemporary China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