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文献 1李维武。文化保守主义再度兴起的实质、原因与影响[J].学术研究,2008,(3):33-38. 2蒋庆。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诵本·前言[A].胡晓明。读经:启蒙还是蒙昧?[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从认识论和人性论的角度来考察理性,被称为启蒙理性。这种理性是指与对神的敬畏、对权威的崇拜相对立,与自发的情感、主观的感受相对立的人的明智的判断、独立的思考和自我选择的能力。 4“软实力”或“软力量”,是美国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S. Nye)1990年提出的“soft power”的中文译名,指一个国家以其思想和价值观的吸引力、影响别国的能力。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25(1)。 6杜华。例谈新保守主义与九十年代的中国小说[J].探索与争鸣,2007,(2):105-107. 7王达三。传统文化的一阳来复--阳明精舍儒学会讲的思想史意义[N].读书时报,2004-07-14(1)。 8蒋庆。读经与中国文化的复兴--蒋庆先生谈儿童读经面临的问题[EB/OL].http://www.confucius2000.com/confucius/jqxstetdjmldwt.htm,2011-12-15. 9何贤桂。我们需要怎样的国学热[N].中国教育报,2008-05-22(7)。 10 蒋旭东。试论当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的价值特征[J].五邑大学学报,2003,(1):1-4. 11康晓光。我为什么主张“儒化”--关于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保守主义思考[EB/OL].http://www.chinarujiao.net/w_info.asp?Pid=2936&Page=1,2011-12-15. 12何三畏。蒋庆:当代大儒的乌托邦实践[J].南方人物周刊,2005(14):42-46. 13 蒋庆。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M].北京:三联书店,2003. 14 蒋庆。再论政治儒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5 康晓光。文化民族主义论纲[J].战略与管理,2003,(2):9-27. 16 康晓光。仁政:权威主义国家的合法性理论[J].战略与管理,2004,(2):108-117. 17方克立。关于当前大陆新儒学问题的三封信[J].学术探索,2006,(2):4-10. 18即“儒化”,见康晓光:《我为什么主张“儒化”--关于中国未来政治发展的保守主义思考》,http://www.chinarujiao.net/w_info.asp?Pid=2936&Page=1,访问时间2011-12-15。 19霍晓玲。中国近代文化保守主义流派评析[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1,(1):18-24. 20大陆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方克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5):17-22. 21张世保。“大陆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关系探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6):22-27. 22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 23张志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探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 24“大陆新儒家的第二梯队”之语是方克立在《大陆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分析--访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方克立》(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5期)一文中提到的,并没有点明指谁。据分析“大陆新儒家的第二梯队”包括王达三、柯小刚、杨立华、唐文明等人。见[转帖]《大陆新儒家“四少”能否接棒“四老”?》,http://club.kdnet.net/dispbbs.asp?boardid=1&id=1790475&page=1&1=1#1790475,原文发表于2007年8月15日,访问时间2011年11月15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