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韦伯命题”的徽商经验研究(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经济史》2012年第1期 梁德阔 参加讨论

在徽商的家乡和侨寓地,他们对兴办义学、筑桥修路、筑堤浚河、救灾济荒等公益事业都倾注了巨大的热情,不仅慷慨解囊,而且出谋划策。他们还置义冢、造救生船、设药局,开我国近代慈善事业之先河。明代,徽州私人创办义学蔚然成风。如歙县呈坎商人罗元孙,“尝构屋数十楹,买田百亩,以设义塾、以惠贫宗”;休宁商人吴继良,“尝构义屋数百楹、买义田百亩,建明善书院、设义塾”[7]。歙县商人汪光晃,“设义馆以教无力延师者”[8]。入清以后,徽州私人创办的义学更是遍布城乡。如歙县商人洪世沧,“捐赀二千金入宗祠,以其息设两义塾”[9]。黟县商人李彬彦,“设义塾,多所课族党孤寒子弟”[10]。黟县商人汪廷兴,“尝捐白金三百立义学”[11]。婺源商人程耀廷,“倡兴义学,输田若干亩”[12]。休宁商人汪福光“筑庠宫文峰之垒”[3];祁门商人马禄助修县儒学,“输金三百以佐其费”[14],等等。徽商在侨寓地也积极捐资助学。如歙县两淮盐运总商汪应庚一次就捐资五万余金,重建扬州和江都的府县学宫,“以二千余金制祭器、乐器,又出一万三千金购腴田以所入供岁修”旧。徽商在外地所建书院也有很多,如景德镇新安书院、文昌宫,饶州紫阳书院,杭州崇文书院、紫阳书院,扬州江甘学宫等。汉口紫阳书院是徽商在侨寓地建设的最大的书院,正如乾隆时期徽州学者王恩注所说:“我徽士侨寄远方,所在建祠以祀朱子,而唯汉镇最巨。”[16]翻开明清徽州方志、宗谱,其中的“义行”、“尚义”等项,大都记有徽商“设义塾”、“立义学”之举。
    筑桥修路是一件积德行善的义举,徽商慷慨资助。正如徽州族谱所说:徽商“济饥馁以粥,掩暴骼以棺,还券以慰逋负,散财以给窘乏。至于修道路、造亭桥,诸所善果靡不仗义为之,不少吝”117]。明代歙商许岩保“性好善,葺路建亭,不遗余力,时造万年桥,岩保输资三百缗”[18]。明代绩溪商曹显应父子独资铺设了练江上的万年桥、七都的文济石桥、延福石桥、八都的羊须坑石桥,与他人合资建造曹溪石桥。[l9]歙县商人刘正实在扬州经商期间,曾经捐输万金,用于龙门桥的兴修。[20]休宁商人邵鸾在上海经商,“乐恤客之急,数以责诸人云间(上海),故有金汇、薛家二梁圮坏,过者蛇行匍行经。公亟嘱工缮治……行旅称”[21]。由徽州迁至双林的吴逊铨,“凡里中修筑桥梁,里人必推公为首”[22]。明歙县商人朱永通捐资开凿浦口至渔梁码头的道路,“以利行人”[18]。清歙县商人江演热心公益事业,“郡北新岭峻险,行人艰阻,呈请当事,独立捐金数万,开通新路四十里,以便行旅”[l8]。有的徽商“处家至俭,一布袍屡浣不易,一茧被数十年不更制,非筵宴,尝蔬茹,无脓鲜之奉,有齐晏子之风”[23],而一旦需要赈灾苏解民困,则能“惟以济人利物为怀”[24],“扶危持困,创不朽之举,辄捐千万缗无所吝”[23]。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徽州全境发生罕见的山洪,随后“疫大作”。面对这样的奇灾和瘟疫,徽商慷慨解囊。歙县江村商人江希文,“捐施医药,全活甚众”。歙县路口商人徐鲸和徐景鸿也纷纷“捐资籴赈”,徐鲸还因捐赈荣膺冠带。[1]庆十年(1805年),洪泽湖发生特大水灾,歙县商人鲍漱芳先集议公捐米6万石,麦4万石,并在各县路口烧饭,供灾民食用,存活数万人。[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