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论十四至十九世纪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海交史研究》 徐明德 参加讨论

四、闭关锁国政策的历史教训
    (一)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变得贫穷落后
    闭关锁国政策,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无限期的灾难;就国家前途来说,是作茧自缚、趋向贫穷落后的座标,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闭关锁国政策摧残了中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前进。
    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年),西欧各国是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他们推行重商政策,鼓励海盗活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反映时代特色的中国海上走私贸易,这时也非常活跃,中国商人和华侨大量涌入东南亚、南洋群岛以及日本海域,掌握了这个广大地区商业和海上航行的主导地位。但是他们的首要任务不是同西欧各国那样去进行海上掠夺,而是要打破本国的海禁局面,希望能公开地、合法地进行海外贸易,以中国丰富的产品去换回大量的资金。以王直为首的海商集团反对明政府的海禁政策,开展对外贸易,发展和海外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这是应该肯定的。当时丝绵绸缎与瓷器畅销国内外市场,蔗糖、纸张、铁器、水果等,“航大海而去者尤不可计”。(64)其中较多是运销日本,利润很高,郑若曾《筹海图编》记载每百斤生丝在中国价值五、六十两白银,运到日本则增价十倍,水银(镀铜器用)价也十倍于中国。日本对中国二十余种产品都非常需要。其中生丝最迫切,“若番船不通,则无丝可织”。(65)西班牙人与吕宋人也“皆好中国绫罗杂缯,其土不蚕,惟藉中国之丝到彼,能织精好缎匹,服之以为华好,是以中国湖丝百斤值价百两者,至彼得价二倍,而江西瓷器、福建糖品果品诸物,皆所好”。(66)所以大批白银就流入中国,促使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发展。但明朝政府于嘉靖二年(1522年)关闭宁波、泉州、广州三个市舶司港口,实行锁国封海;嘉靖二十六年又用武力捣毁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国际贸易走私港--浙江双屿港(67)和漳州浯屿等,这对当时迅速发展中的海外贸易和正在成长中的资本主义萌芽,无疑是严重的打击。
    清朝初年,江南遭受清军的摧残,尤其加上禁海和迁海对生产的破坏,社会经济直到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开禁以后才逐渐复苏,大陆商人到南洋进行贸易,“获利数倍至数十倍不等”,(68)东南沿海一带商人每年从海外贸易赚回番银不下千万两,直接刺激了我国东南地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发展。当时在金陵(今南京市)一地的丝织业手工工场就有三万家之多,有的工场拥有织机五、六百张。但康熙五十六年以后又对南洋实行海禁,到乾隆时再关闭江浙闽三个贸易港口,严禁丝和丝织品出口,使“东南之地每岁顿少千万之人,不独民生日蹙,而国计亦绌”,(69)金陵三万家丝织业手工工场只剩下一万零八家。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钦差使粤,目睹外国商人得利,本国人民受害的情况后,向道光皇帝上书说:“且闻华民惯见夷商获利之厚,莫不歆羡垂诞,以为内地民人格于定例,不准赴各国贸易,以致利薮转归外夷”。(70)可见,发展对外贸易是发展资本主义的首要条件,列宁指出:“资本主义是广阔发展的,超出国家界限的商品流通的结果。因此,没有对外贸易的资本主义国家是不能设想的,而且的确没有这样的国家”。(71)恩格斯说,航海事业“虽然最初是以封建和半封建形式实现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已经与封建主义不相容了……航海业是确定的资产阶级的行业。(72)
    2、闭关锁国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促使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我国是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长达18000多公里),位于东部的海岸线有不少天然良港,具备发展海外贸易的优越条件,从殷商到宋元时代,我们的先民已横渡太平洋和印度洋,到达过美洲和东南亚、西亚等地,直到明代郑和下西洋,远抵非洲东海岸,说明中国航海事业和海上交通非常发达。故出海谋生是东南沿海人民的主要出路,“闽浙皖粤人民视海为田”。(73)《东西洋考》卷七载:“顾海濒一带……视渊若陵,久成习惯。富家征货,固得捆载归来,贫者为佣,亦搏升米自给。一旦戒严,不得下水,断其生活,若辈恶健有力,势不肯转手困穷。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明经世文编》卷二0五载:“以海为家之徒,安居城廊,既无剥床之灾;棹出海洋,且有同舟之济。三尺童子,亦视海贼如衣食父母,视军门如世代分雠”。(74)卷二一八又载:“至正德(1506-1521年)中,华人通倭,而闽浙大官豪杰实为祸首。……小民迫于贫酷,若于役赋,困于饥寒,相率入海为盗,盖不独潮惠漳泉宁绍徽歙奸商而已。凶徒、逸贼、罢吏、黠僧及衣冠失职、书生不得志,群不逞者,皆从之为乡道,为奸细”。(75)加上闽粤和江南等地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很多人也只依靠商业活动谋生,正如顾炎武所说:“徽郡系界山谷,土田依原麓曰‘瘠确’,所产至薄,独宜菽、麦、红虾,不宜稻梁。壮夫健牛,日不过数亩。粪拥缉栉,视他郡农力过倍,而听入不当其半,入田皆仰高水,故丰年甚少。大都一岁所入,不能支什之一。小民多执技艺或贩负,就食他郡者常什九……田少而直昂,又生齿日益,庐舍坟墓,不毛之地日多。山峭水激,滨河被冲啮,日即废为砂碛,不复成田。以故中家而下,皆无田可业。徽人多商贾,盖其势然也”(76)谢肇制《五杂俎》卷四,又把新安(明代徽州府治旧称,今歙县)与福建福唐(今长乐)对比,也提出同样的看法:“吴之新安,闽之福唐,地狭而人众。四民之业,无远不屈。即遐陬穷发,人迹不到之处。往往有之,诚有不可解者。盖地狭则无田以自食,而人众则射利之途逾广也。余在新安,见人家多楼上架楼,未尝有无楼之屋也。计一室之居。可抵二三室,而犹无尺寸隙地。闽中自高山至平地,截截为田,远望如梯,真昔人所云‘水无涓滴不为用,山到崔嵬尽力耕者’,可谓无遗地矣,百人尚什五游食于外”。康熙皇帝也十分清楚:“闽广人稠地狭,田园不足于耕,望海谋生者十居五六”。(77)故继郑和三次出使东洋(日本)、七次南下西洋以后的明清时代,对东南亚、南海诸国,对日本等东亚各国超出国家界限的国际贸易的发展,不仅是有利于人民的生计,而且为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创造了前提条件。明清两朝封建统治者顽固地坚持闭关自守、锁国愚民的政策,隔绝中外人民的往来,结果把中国东南沿海人民逼上了“水泊梁山”的境地。他们在海上贸易“本一利万”的面前,“虽律有明禁,而利之所在”,故“民不畏死”。(78)在合法、公开的贸易不允许的情况下,就冒险走私,单个力量薄弱,就结帮合伙,“大群数千人,小群数百人,比比胃起”,(79)出现了“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的情景。(80)徽商王直是当时控制东西二洋的最大走私海商集团的首脑,他曾对明政府说:“臣直觅利商海,卖货浙福,与人同利,为国捍边,绝无勾引党贼侵扰事情,此天地神人所共知者。夫何屡立微功,朦蔽不能上达,反惧籍没家产,举家竟坐无辜,臣心实有不甘”。“我本非为乱,因俞总兵(大猷)图我,拘收家属,遂绝归路。今军门如是宽仁,我将归,……但倭国缺丝绵,必须开市,海患乃平。”又说:“若贷罪许市,吾亦欲归耳”。当他受骗登岸接受诏抚前夕,还在“伐竹木,为开市计”。说明贩货求利是人民谋生之道。王直在被诱捕下狱时曾坚强不屈,大呼:“吾何罪!吾何罪!死吾一人,恐苦两浙百姓”。(81)最后明政府食言,于嘉靖三十八年十二月十五日(1560年1月22日),斩王直于浙江省杭州官巷口。临刑时王直“以支髻金簪援其子,叹曰:‘不意典刑兹土!’若不胜其怨恨者,遂伸颈受刃,至死不挠”。(82)于是王直部众和走私海商们铤而走险,对明政府进行了武装反抗斗争,这就是嘉靖年间所谓“倭患”的真相。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执政后,福建的漳洲月港一度对南洋开禁,“倭患”才逐渐平息下来。同时,明政府对北方鞑靼俺答汗长期闭关封贡,成为北边少数民族长期犯边的重要原因。故张居正主张“外主通贡,内修战守”,隆庆四年他致书宣大总督王崇古说:“封贡事,乃制虏安边大机大略”(83)。隆庆五年九月复开宣大等处互市”。(84)使“北虏”问题得到解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