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论十四至十九世纪中国的闭关锁国政策(6)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海交史研究》 徐明德 参加讨论

清朝雍正二年(1724年),蓝鼎元在《论南洋事宜书》中,充分揭露了清朝前期由于人民生活无着,造成官逼民反的东南形势:“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人足,游手无赖亦为欲富所驱,尽入番岛,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以后,百货不通,民生日蹙。居者苦艺能之罔用,行者叹至远之无方,故有四五千金所造之洋艘,系维朽蠹于断港荒岸之间,……一船之蔽废,中人数百家之产,其惨目伤心可胜道耶?沿海居民有索岑寂,穷困不聊之状,皆因洋禁。其深知水性惯熟船务之舵工水手,不能肩担背负的博一朝之食,或走险海中,为贼驾船,图目前糊口之计,其游手无赖,更靡所之,群趋台湾,或为犯乱。……但能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到乾隆后期八年期间(五十二至六十年),闽南连年发生旱涝瘟疫等灾,以致“禾苗变葱,不能结实”,米价腾贵,民多流殍。(85)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闽浙总督伍拉纳又具奏:“请将福建所属海岛四百五十处,浙江所属海岛五百六十处,所有民人搭盖寮房悉行烧毁”。(86)从而断绝了东南沿海人民的生路,故闽浙粤三省海盗渐起。嘉庆元年至四年(1796-1799年)东南沿海出现安南艇盗(又称夷艇),继而浙江有凤尾帮、箬横帮、候齐添帮、卖油帮、窍嘴帮等;福建有蔡牵帮、水澳帮;广东有朱濆帮等海盗,致使江浙闽粤四省洋面数千里不宁。“艇盗”指安南国阮光平父子窃国后,师老财匮,几招濒海亡命之徒,资以兵船,诱以官爵,抢劫内洋商舶以济兵饷,夏至秋归,踪迹飘忽,才为我国东南沿海大患。以蔡牵、朱濆为首的海盗,称“洋盗”、“洋匪”。他们往往与艇盗相勾结,封锁海上交通,“凡商船出洋者,勒税番银(指墨西哥银元)四百元,回船倍之,乃免动”。(87)海盗的抢劫活动,给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破坏,商旅受阻,海外贸易受到影响。(88)
    3、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中国人民学习世界先进的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阻碍了国际文化的交流。
    十六世纪开始,世界历史已进入伟大的科学革命时代,在西欧,有些国家十七世纪以后相继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科学技术迅速地发展起来,天文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十六世纪以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和西欧相比,还处于领先的地位,著名的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指出:“中国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四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而且中国的科学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十五世纪之前更是如此”。(89)十七世纪,西方的科学技术以“神奇”的速度发展起来,通过耶稣会士利玛窦、汤若望、卫匡国、南怀仁等人,把火炮制造和机械学、天文学、地图测绘学、数学、物理学、医学、文学艺术等开始传入中国。(90)意大利耶稣会士毕方济(P.Franciscas Sambiasi,1582-1649年在华),为了“仰佐中兴强盛事”,又曾上书为明政府出谋划策。他说:“思所以恢复封疆,裨益国家者,一曰明历法以昭大统;一曰辨矿脉以给军需;一曰通西商以官海利;一曰购西铳以资战守”。(91)明历法、通西商、购西铳,都是涉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大事,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完全同意这个主张,他说:“有无相易,邦国之常”,“交易一事,六十六洲所同欲也。市同利,不市同害”,认为对外贸易既可以弭盗,又能增加税饷。他指出对日本通商,“且通货既多,我之丝帛诸物愈有所泄;往者既众,彼中之价亦平,故曰两利之通耳。”他确认海外贸易绝对不能阻挡。“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商矣。”“譬有积水于此,不得不通,决之使由正道,久而不溢,若塞其正道,必有旁出之窦,又塞其旁出之窦,则必溃而四出。贡舶,市舶正道也,私市旁出之窦也”。(92)于是提倡“富强之术”,“遂于治历、明农、盐屯,火攻、漕河等咸所究治”。(93)积极主张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成就。当时西方耶稣会士又直接带来了他们的思想方法和价值观念,这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以闭关锁国为宗旨的明清两朝,对耶稣会士的来华却严加限制和打击,十分害怕中外文化的交流,把外国的科学文化看作离经叛道的邪说,限制外国书籍和文字在中国流传。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南京礼部侍郎沈k23fa02.jpg和郎中徐也珂上《参远夷疏》,诽谤耶稣会士。随后他们又勾结南京太监逮捕耶稣会士和教徒二十六人,掀起“南京教案”。康熙四年(1655年)杨光先再次制造教案,诬告耶稣会士汤若望,南怀仁等“谋为不轨”,著《不得已》一书,反对学习外国科学知识,要求把在华的西洋人杀绝。因此,明清之际,中国封建统治者对西方的了解甚微,连葡萄牙、西班牙、法国的地理位置也弄不清,更不知其国家的概况,只得统称他们为“佛郎机”。对荷兰人和法国人又不加区别,都叫做“红毛番”。到了乾隆年间(1736-1795年),西方的科学技术,各种武器又进一步的发展,而清朝军队还是使用刀矛弓箭。当乾隆五十八年英使马戛尔尼来华,送来天球仪、地球仪、西瓜炮、铜炮、各种自来火枪、西洋船样,望远镜等二十九种。(94)清政府只把它们当作“贡品”、“玩好”收藏,根本不提倡向西方学习。对外国人通晓汉语中文,又使他们惊惶失措。乾隆二十四年两广总督李侍尧在《防范外夷规条》中向乾隆皇帝报告:“近如夷商洪仁辉于内地土音官话,无不通晓,甚而汉文字义,亦能明晰,……伏思夷人远处化外,前赴内地贸易,除买卖货物之外,原可毋庸与民人往来交接;与其惩创于事后,似不若防范于未萌”。(95)连中外人民来往与接触都不允许,那怎能谈得上国际交流呢?!直到鸦片战争,外国列强用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后,清政府还是非常顽固保守,如光绪二年(1876年)英国人在上海修筑了一条三十里长的吴淞铁路,清政府用28万两白银的高价购来拆毁,扔进大海。光绪七年建成的从唐山到胥各庄的运煤铁路,开始由于顽固派反对蒸汽机车牵引,只好用牲口拉着车箱在轨道上爬行。顽固派还扬言:“电线铁路,变华为夷,鄙见迁疏,期期以为不可”。(96)这就是清政府对待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态度。总之,他们不想飞跑,甘心爬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