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吴兢之所以名垂千古,为后人所景仰,主要的不是由于他有什么突出的政绩,也不是由于他对唐王朝的忠贞,而是由于他写下了二十多种历史著作,是唐代一位著名的史学家。 前已说到,吴兢自少年时代起,即勤勉好学,博通经史。因此,他在年轻时就受到魏元忠、朱敬则的器重。魏、朱二人生活的年代大致相同,都比吴兢大三十多岁,而且都早有才名。后来魏、朱二人均在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当了宰相,又双双举荐吴兢“有史才”,吴兢因此得以“直史馆”,“修国史”,开始了他的史学生涯。 魏元忠三朝为相,政绩赫然,为时望所重。且与柳冲、徐坚等撰有《则天实录》二十卷编次文集一百二十卷⑤。他器重、举荐吴兢,可见吴兢确实非平庸之辈。朱敬则知人善任,“雅有知人之鉴,凡在品论者,后皆如其言。”⑥“及执政,每以用人为先,细务不省也”⑦。而且朱敬则本人乃是我国古代不可多得的史论家,他写下了《十代兴亡论》、《五等论》等史论著作⑧。“侍中韦安石阅其稿史,叹曰:‘董狐何以加!世人不知史官权重宰相,宰相但能制生人,史官兼制生死,古之圣君贤臣所以畏惧者也’。”⑨史书说,朱敬则“迁正谏大夫,兼修国史,乃请高史官选,以求名才。”⑩而且在其所上的《请择史官表》中说:“国之要者,在乎记事之官,是以五帝元风,资其笔削;三王盛事,借以垂名。此才之难,其难甚矣……伏以陛下圣德鸿业,诚可垂范将来。傥不遇良史之才,则大典无由而就也。且董狐、南史,岂知生于往代,而独无于此时?在乎求与不求,好与不好尔。”(11)以朱敬则之明于知人,史才非凡,及对史官的高度重视当中,可见他决不会轻易荐人著史。朱氏为相后,已年近古稀,他却以一位史学老前辈、当朝宰相的双重身分,向武则天推荐其时年仅三十多岁的吴兢“才堪论撰”。可见,吴兢作为一位史学家的学问才情,已深为前辈所重。 吴兢还深得同辈史学家刘知几等人的知遇和信赖。《旧唐书·刘子玄传》载:“知儿自负史才,常慨时无知己,乃委国史于著作郎吴兢,别撰《刘氏家史》十五卷,《谱考》三卷”。《新唐书·刘子玄传》谓:“子玄与徐坚、元行冲、吴兢等善,尝曰:‘海内知我者数子耳。’”刘知几《史通自序》曰: 及年已过立,言悟日多,常恨时无同好,可与言者。维东海徐坚,晚与之遇,相得甚欢,虽古者伯牙之识钟期,管仲之知鲍叔,不是过也。复有永城朱敬则,沛国刘元济、义兴薛谦光、河南元行冲、陈留吴兢,寿春裴怀古,亦以言语见许,道术相知。所有扬榷,得尽怀抱。每云:“德不孤,必有邻,四海之内,知我者不过数子而已矣”。 吴兢被刘知几列为“海内知我者数子耳”中的一人,可知两人相知之深。 吴兢也的确不辜负前辈之器重、举荐,不羞辱同辈的知遇和信赖。他自长安年间开始受诏“直史馆,修国史”,到逝世为止的五十年内,抱着对史学事业的无限热爱之情,孜孜不倦,夜以继日地在从事著史工作。他一生所修的史书,堪称宏富。 据《新唐书·艺文志二》载,吴兢个人单独编撰的史书有:《齐史》十卷:《梁史》十卷;《陈史》五卷;《周史》十卷;《隋史》二十卷(关于以上五种史书的记载,与《旧唐书·吴兢传》相符);《唐书》一百卷(《唐会要》卷六十三作九十八卷)。同书同卷记载,吴兢与他人合修的史书有:《唐书》一百三十卷;《国史》一百零六卷;又《国史》一百三十卷。据《旧唐书·经籍志上》记载,吴兢单独修的史书,只有《中宗皇帝实录》二十卷,与他人合撰的史书一种也没有,这显然是漏载。《唐会要》卷六十三“在外修史”条载,吴兢单独撰:《唐春秋》三十卷。两《唐书·吴兢传》、《唐会要》卷六十三均载,吴兢与刘子玄等撰:《则天实录》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一》载,吴兢与韦述、柳芳、令狐峘、于休烈等合撰:《唐书》一百三十卷。《唐会要》卷六三“修国史”条载,吴兢与刘子玄合撰:《睿宗实录》二十卷。两《唐书·儒学·柳冲传》均载,吴兢与柳冲、徐坚、魏知古、刘子玄、陆象先等合撰《姓系录》(又名《姓族系录》)二百卷。两《唐书》、《唐会要》等均失载,而见于《宋史·艺文志二》的,吴兢单独修撰的史书尚有五种:《开元名臣奏》三卷;《大唐勋史》一卷;《唐书备阙记》十卷;《贞观政要》十卷;《开元升平源》一卷。同上载,吴兢与他人合修的史书有一种《唐高宗后修实录》三十卷。 综上所述可知,吴兢单独撰写的史书,有《贞观政要》、《唐书》等十三种,二百三十卷;与他人合撰的史书,有《唐书》、《则天实录》等八种,七百五十九卷。吴兢真可以说得上是一位高产的史学家了。 著述史书而外,见于记载者,吴兢还单独撰写了《乐府古题要解》(《新唐书·艺文志一》作一卷,《宋史·艺文志一》作二卷)、《保圣长生纂要坐隅障》三卷、《五藏论应象》一卷。他还在开元年间,和马怀素、元行冲等人一起,同于祕阁详录四部书,参与了这次规模颇大的古籍整理工作。吴兢家中藏书也颇为丰富,他“尝目录其卷第,号《吴氏西斋书目》。”(12)(《宋史·艺文志三》等均作一卷)。两《唐书》本传说他“博通经史”,殆非虚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