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吴兢的史学著述与思想初探(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庄昭 参加讨论

(三)
    如前所述,吴兢一生孜孜矻矻,修撰了二十多种史书,是一位高产的史学家。但十分可惜,我们今天,只能见到《贞观政要》一书了。
    《贞观政要》是一部分类编纂,按专题论述的,关于贞观年间唐太宗君臣论修身、施政、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史。
    吴兢为什么要撰写《贞观政要》一书?他本人在该书的序言里写得很清楚。
    有唐良相曰侍中安阳公,中书令河东公……每克己励精,缅怀故实,未尝有乏。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知有也。至于垂世立教之美,典谟谏奏之词,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才,备加甄录……词兼质文,义在惩劝,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名曰《贞观政要》。庶乎有国有家者,克遵前轨,择善而从。则可久之业益彰矣,可大功尤著矣。岂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而已哉!
    读了这段序文便可以看出:1、吴兢之撰写《贞观政要》,是奉侍中安阳公(源乾曜)、中书令河东公(张嘉贞)之命而作,即“爰命不才,备加甄录”。2、源、张二位所以命吴兢撰写《贞观政要》,是因为在“缅怀故实”时,深感“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知有也。”而且认识到唐太宗时之政化,多有“垂世立教之美,典谟谏奏之词,可以弘阐大猷,增崇至道者。”他们为了辅弼唐玄宗励精图治,弘扬太宗功业,于是命吴兢撰写此书。3、吴兢在撰写《贞观政要》时,贯彻了源、张二位的宗旨,在全书中做到了“词兼质文,义在惩劝。”在篇幅不大的一本书中,做到了“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他希望有国有家者,读了此书之后,“克遵前轨,择善而从”。这就可以建立不世之功业了,不必事事“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陈寅恪先生指出:“唐世应进士制科之举子,固须玩习类书,以为决科射策之需,而文学侍从之臣,亦必翻检类书,以供起草代言之用。”(21)他又说:
    唐代祖宗功德之盛,莫过于太宗,而《太宗实录》四十卷部帙繁重,且系编年之体,故事迹不易检查。斯《太宗实录》之分类节要本,即吴兢《贞观政要》一书所以成为古今籍也。此书之实质为一掌故之类书,必与《六典》同为翰林学士所宝重而玩习,固无疑义(22)。
    由此看来,说源乾曜、张嘉贞之所以命吴兢撰写《贞观政要》,一是为了他们自己便于翻检太宗朝事迹以辅弼玄宗,一是为了向文学侍从之臣,提供一本关于太宗朝掌故的类书,以供他们“起草代言之用”,也是很有根据的。
    关于《贞观政要》一书的成书年代,自宋朝以至当今的一千多年间,迄无定论。宋人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说:“《贞观政要》,唐吴兢撰,‘前题卫尉少卿兼修国史’。按新、旧书列传,兢未尝为此,而书亦不记岁月。但其首称良相侍中安阳公,中书令河东公,亦未详何人。《馆阁书目》云神龙中所进。当考。”陈振孙这段话,有一点是说对了的,即“按新、旧书列传,兢未尝如此,而书亦不记岁月。”查新、旧《唐书·吴兢传》,兢的确未尝为此--撰写《贞观政要》;检阅吴兢《贞观政要序》等,确实“亦未尝记岁月。”然而上述引文,有两点失察。第一,“但其首称良相侍中安阳公,中书令河东公,亦未详何人。”这种说法过于疏忽。查两《唐书》神龙至开元年间人物传记可知,“侍中安阳公”乃是源乾曜,“中书令河东公”系指张嘉贞。关于这一点,《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一《贞观政要》条亦指出,“惟吴兢自序所称侍中安阳公者,乃源乾曜;中书令河东公者,乃张嘉贞。”第二,“《馆阁书目》云神龙中所进。”此说实不足信。因为1、 《旧唐书·吴兢传》载,吴兢任卫尉少卿乃在开元三年以后,约在开元七、八年间,上距神龙年间十多年,《贞观政要》若是神龙年间所进,绝不可能在书前题上“卫尉少卿”职衔。2、查两《唐书》源乾曜、张嘉贞传,源、张二人任宰相,均是开元八年的事, 那么源、张二人命吴兢撰写《贞观政要》也必然在开元八年以后,怎么可能是在“神龙中所进呢”?如果是“神龙中所进”,吴兢怎么可能在序言里称“侍中安阳公”、“中书令河东公”呢?关于这一点,《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一也明确地指出:“考玄宗本纪,(源)乾曜为侍中,(张)嘉贞为中书令,皆在开元八年。则兢成此书,又在八年以后矣。”至于后到何时?《四库全书总目》卷五一谓,“此书盖出其(吴兢)老年之笔。”由此推知,《贞观政要》的成书年代,当在开元末年,或在开元、天宝之际。
    本文第(二)部分所说吴兢著述史书的三个特点,在《贞观政要》里都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贞观政要》是吴兢“缀集所闻,参详旧史,撮其指要,举其宏纲”而撰写成书的,在约八万言的卷帙里,的确做到了贞观盛世的“人伦之纪备矣,军国之政存焉”。生动而真实地记录了唐太宗君臣论治的嘉谋、警言、善行,充分体现了“太宗时政化,良足可观,振古而来,未之有也”的历史风范。所以,陈寅恪先生指出,《贞观政要》是“《太宗实录》之分类节要本,……为古今要籍也。”这确属不刊之论。由此可知《贞观政要》一书论述史事之简核。然而因为《贞观政要》一书是吴兢晚年写成的,所以“稍疏牾”。四库馆臣指出,《贞观政要》一书中“所记太宗事迹,以《唐书》、《通鉴》参考,亦颇见牴牾。”(23)殆非虚言。
    《贞观政要》乃是吴兢秉笔直书之明证。书中不仅记述了唐太宗的嘉言、善行,也如实地记录了《世民的过失,大者如亲征高丽,封宗室子弟及功臣为世袭刺史等:小者如在震怒之下几乎误杀养马宫人和苑西监穆裕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