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里有一个被称为“高祖”的鸟首人身一足蹲居的象形字,王国维《先公先王续考》隶释为“夋”,认为夋即帝喾之名,也即《山海经》里的帝俊。吴其昌先生《卜辞所见殷先公先王三续考》又据《前编》卷六第2片补充了一个甲骨文“”字,认为这就是文献典籍里的喾字;因为其字原本从夋,所以俊喾可通②。郭沫若《卜辞通纂》则认为卜辞夋与传说之俊、喾、舜并通。由此看来,《楚辞》中关于殷族先公俊、喾、舜的记载,不仅可以与《山海经》等古史材料相印证,而且还得到了甲骨卜辞的支持。楚辞的文化史料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楚辞》、《山经》、卜辞所载的俊、喾、舜,就性质而论,均属神话传说人物,所以有一神三名之互见现象。正如郭沫若所说:“凡神话传说之性质,一人每化为数人,一事每化为数事。此乃常见之事实,殊不足怪。又《山海经》之帝俊,实即天帝,日月为其子息。故《诗·生民》言姜嫄之孕乃‘履帝武敏歆’,《商颂》言简狄生契乃‘天命玄鸟’,可知所谓帝喾或帝舜,实如希腊神话中之至上神‘瑳宇司’(zeus),并非人王也。”③ 然而,这一神三名的俊喾舜神话人物,到了司马迁《殷本纪》里,却呈现出了“历史化”的改造倾向: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坠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 为了迎合西周父权宗法制和儒家“不语怪力乱神”主张的需要,《殷本纪》既删去了鸟首人身的图腾神“俊”,又将“喾”人王化,配以简狄为次妃,复将“舜”排除出去,纳入到禹的系统。这样一来,喾与契之间构成了严密的父子相承的宗法体系,而与“俊”、“舜”断绝了直接关系;其人为改造之痕迹,了了在目。 (二)楚辞无“契”至“曹圉”五先公父子相承的宗法系统 《殷本纪》曰:“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其五先公构成了父子相承的宗法世系。《楚辞》不言“契”等五先公,卜辞亦无由考之(卜辞有“土”字,王国维初读“土”为“社”、复读为“相土”之“土”。“土”是否即“相土”,实难断定)。检先秦文献,与楚辞同系统的《山海经》、《竹书纪年》诸书,叙述商族事,亦不见“契”等五先公。“契”等五先公只陆续出现于春秋以后的儒系著作,至《世本》而形成完整体系;《尚书·尧典》:“帝曰:‘契,……汝作司徒。’”《国语·鲁语》:“商人帝舜而祖契。”《左传》文公二年:“汤不先契。”《诗·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荀子·成相》:“契玄王,生昭明。”《世本》:“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祭法》正义引)由此可见,《殷本纪》五先公世系是承继于《尚书》、《世本》等儒系著作而建立起来的。 我们知道,先商时期仍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于先妣每每特祭,且世系实行兄终弟及制;即使到了商族建立国家政权,其祭祀制度和世袭制度仍不变。而周代则是父权宗法制社会,王权世系实行嫡长继承制,祭先妣仅仅是附于先祖之后。这是殷周文化之大异处。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论之颇详,无须赘述。我们考《世本》、《殷本纪》所载从“契”至“曹圉”五代,均为父子相承关系,可见其所反映的正是周代嫡传的宗法体系。而卜辞是殷商时代的产物,反映的是殷商民族的历史文化;《楚辞》虽也成书于战国之际,但其承继的则是上古夏殷原始母系氏族的图腾神话文化,而很少受周后宗法礼制儒家思想的影响④。这应该是卜辞、《楚辞》不载“契”至“曹圉”五先公的根本原因。 (三)楚辞有“王亥”“王恒”兄弟为王之记载 《殷本纪》于“曹圉”之后有“冥-振-微”祖父孙三代三世。而《天问》则为“季-该、恒-昏微”三代四世;因为“亥”与“恒”兄弟相继为王,与《殷本纪》相较,多了王恒一世。 季 《天问》说:“该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终弊于有扈,牧夫牛羊?”又说:“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前云“该秉季德”,后云“恒秉季德”,可见该与恒为同辈关系,而季则为上一辈。王国维认为,这个季就是《殷本纪》里的冥,是该与恒的父亲,其《先公先王考》:“季亦殷之先公,即冥是也。楚辞《天问》曰:‘该秉季德,厥父是臧’,又曰:‘恒秉季德’,则该与恒皆季之子,该即王亥,恒即王恒,皆见于卜辞。则卜辞之季,亦当是王亥之父冥也。”考《天问》之季,在卜辞里有许多记载: 辛酉卜,□贞季,崇王。(前5.40.5) 癸巳卜,季。(前7.41.2) 贞于季。(后上9.6) □□,卜贞,其又(于)季。(前5.40.4)《天问》之“季”与卜辞所记相合,而《殷本纪》之“冥”却于卜辞无证。由此可见,《天问》的记载更为可信。 王亥 《天问》之该,即《殷本纪》之振,其异文颇多。王国维《先公先王考》云:“余读《山海经》、《竹书纪年》,乃知王亥为殷之先公,并与《世本·作篇》之胲,《帝系篇》之核,《楚辞·天问》之该,《吕氏春秋》之王冰,《史记·殷本纪》及《三代世表》之振,《汉书·古今人表》之垓,实系一人。”卜辞中关于王亥的材料如: 贞于王亥。(后上2.8.1) 贞于王亥,五牛。(林1.9.3) 贞,帝于王亥。(后上1.9.1) ……高祖亥。(戬1.4) 《天问》王亥朴牛之事,亦见于《山海经·大荒东经》:“有人曰王亥,两手操鸟,方食其头。王亥托于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杀王亥,取仆牛。”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第十章说:《初学记》卷廿九‘胲用服牛’,《太平御览》卷八九九引作。……凡此亥、该、核、胲、垓是同一个来源的,以亥为正;、冰、振都是由亥、核而致的。”根据陈先生意见,卜辞、《山经》之亥是正字,《天问》之该与亥同源;而《殷本纪》之“振”则是“由亥、核而致的”。就其用字看,《天问》比《殷本纪》更接近历史真实。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