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历史学 > 学习心得、资料 >

楚辞中所见殷族先公考(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历史研究》 江林昌 参加讨论

甲骨文“夋”字,王国维又隶释为“夒”字,郭沫若从之,吴其昌则认为此即“夔”字。《说文》:“夔,神魖也。如龙,一足,……象有角人面之形。”《庄子·秋水》:“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跉踔而行,予无如矣。”我们考察甲骨文“夋”字的下部构形,正像一足蹲居之形。而“夋”字也正有蹲义。《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踆乌。”高诱注:“踆犹蹲也。”吕忱《字林》:“踆,古蹲字。”可见“夋”与“夔”在字义上有相通之处,所以“夔”字从“夋”。
    不仅如此,“夔”作为神龙,还是“夋”作为空中太阳图腾凤鸟在地水里的转形。
    据何崝先生考察,殷墟妇好墓中的扁圆壶、大型瓿、Ⅱ式簋等商代青铜器上的一足夔龙纹,其眼睛构形与甲骨文日字构形相一致,均作框内一短划状⑥。这应该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在神话思维里,眼睛可以代表太阳。这在前文关于太阳神帝舜又名重瞳子取义于太阳光继照四方的讨论中,已可见一斑。《易·说卦》也说:“离为目,……《离》为火,为日。”据美国学者戴维·利明等人的《神话学》和德国学者W·施密特《原始宗教与神话》等书介绍,在国外也有许多以眼睛代表太阳的神话传说。如埃及太阳神何鲁斯的右眼为目,左眼为月;古波斯光明之神密特拉的眼睛也是太阳。这些材料说明,商代青铜器上夔龙的眼睛构形之所以与甲骨文日字构形相一致,是因为夔龙的眼睛是代表太阳的。下面关于夔龙目光如日月的材料,将进一步证明此一推论之不诬:
    《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兽,状如牛,苍身而无角,一足。出入水则必风雨,其光如日月,其声如雷,其名曰夔。”《庄子·秋水篇》陆德明《释文》引李颐作“目光如日月”。《山海经·大荒北经》“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视乃明,不食不寝不息,风雨是谒,是烛九阴,是谓烛龙。”郭璞注云:“言视为昼,眠为夜也。”又《海外北经》:“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瞑为夜,吹为冬,呼为夏。”杨宽先生、袁珂先生均认为这“烛龙”、“烛阴”即夔龙。上述材料说明,夔龙的眼睛就是太阳。因为太阳东升,天下大明,故曰夔龙“视乃明”,“视为昼”;太阳西下,天下黑暗,故曰“其瞑乃晦”,“瞑为夜”。
    前辈学者考“夋”即“夔”,可谓目光犀利。但为何“夋”、“夔”可通,他们还来不及作出解释。现在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便豁然明白,原来夋和夔都是太阳神的生物图腾化,两者在太阳崇拜这一点上是统一的。
    那么,这夋鸟与夔龙又是如何统一起来的呢?叶舒宪先生认为这与古人的太阳循环观念有关⑦,我们认为是完全正确的。
    远古初民观察太阳,见太阳东升西落,日复一日,永远如此,于是有太阳循环观念(古人将地球绕太阳转错认为是太阳绕地球转)。他们把太阳东升大海之所称为旸谷、扶桑、咸池等,如《淮南子·天文训》曰:“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而把日落西方之处称为崦嵫、昧谷、虞渊等,如《天文训》:“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古人还认为,太阳从西方落下后并没有死,而是在地底由西而东运行,并认为这地下是一片黄泉水。所以,西方日落处称“虞渊之汜”、“西海”,东方日出处称“蒙谷之浦”、“咸池”、“旸谷”。又,“昔”字在甲骨文里有作日在浩漫大水之下的情形者。有学者认为,这正是太阳夜间运行地下黄泉的观念的反映⑧。古文献里的“昔”字,均指夜间而言。《博雅》:“昔,夜也。”《庄子·天运》:“通昔不寐。”《谷梁传》庄公七年:“日入至于星出谓之昔。”
    太阳循环的生物图腾化,便有白天空中的飞鸟和夜间地泉的龙鱼。飞鸟和龙鱼在太阳循环观念支配下,可以互为转形。如《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又《山海经·海外北经》:“北方禺缰,人面鸟身。”郭璞注:“字玄冥,水神也。”禺缰是“鸟身”,又是“水神”;故《列子·汤问》说它与鱼鳌有关:“(帝)乃命禺缰使巨鳌而戴之。”这些都是凤鹏与龙鱼转形的明证。
    同样道理,帝俊作为白天太阳神,其生物图腾则为凤鸟,而帝夔则为黑夜太阳神,其生物图腾为烛龙。他们都在太阳循环观念支配下互为转化,彼此统一。
    (二)“昭明”五先公取义于白天日光,“昏微”四先公与夜间有关
    随着古人对太阳的深入观察和认识,太阳人格神也渐趋繁多和分化。古人由太阳东升西落而认识了白天与黑夜,于是有了太阳神夋和夔的分化;当古人进一步由太阳循环而认识了四方四时之后,太阳人格神便再次分化为四,如《尚书·尧典》即由太阳女神羲和分化出羲仲、羲叔、和仲、和叔⑨。
    此事的进一步历史化,便有了夏商以来因日取名的普遍习俗。我们分析“契”至“曹圉”五先公之得名,均与太阳光芒有关,实际上是白天太阳神帝俊之分化;而“冥”、“亥”、“恒”、“微”四先公之称名,均含幽暗昏暮之义,与太阳神帝夔的黑夜运动相一致。王国维《先公先王考》已注意到了这一问题:“观殷人之名,即不用日辰者,亦取于时为多。自契以下,若昭明、若昌若,若冥,皆含朝暮明晦之意,而王恒之名亦取象于月弦,是以时为名或号者,乃殷俗也。”现就此试作具体分析。
    契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谓:“契从丰声、古音与亥相同,所以契、刻互训。”契有刻义,能使物破开。太阳从东方大海升起,分开了黑夜与白天,所谓开天辟地。所以太阳神帝俊所分化出来的第一个儿子名曰契。契者,太阳初升,凿开混沌者也。就音义看,“契”与卜辞“东方曰析”之“析”通。契在溪纽月部、析在心纽锡部,心溪邻纽双声,月锡通转迭韵。契与析属音近而通。契有剖开义,同样,《说文》:“析,破木也,一曰折,从木从斤。”《汉书·礼乐志》:“析,解也。”春天太阳渐旺,气候转暖,草木破木而出,植物开甲吐芽,故东方神曰析。这个“析”,《尚书大传》作“皙”,字又作“晰”,其字从日,均含晨光初明之义。《尚书·尧典》曰:“寅宾出日,平秩东作。日中,星鸟,以殷仲春。厥民析,鸟兽孳尾。”
    昭明 太阳露出海面后,进一步上升,则天下大明,故契后有昭明。“昭明”两字均从日得义,其为日光无疑。《韩诗外传》卷三:“日月昭明,列宿有常。”《诗·大雅·既醉》:“君子万年,介尔昭明。”高亨注:“昭明,光明也。”《尚书·尧典》言太阳神帝尧:“光被四表,格于上下。……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所谓“百姓昭明”当读如“昭明百姓”,与“协和万邦”同例,其主语是帝尧。“昭明”、“协和”即太阳神帝尧“光被四表,格于上下”之义。文献中或单言“昭”者,亦从太阳光立义。《诗·大雅·抑》:“昊天有昭,我生靡乐。”《楚辞·大招》:“青春受谢,白日昭只。”然则昭明者,日光明朗也。其于时也,盖在晨午之间。
    相土 “相”字,甲骨文作圆目睁视状。前文指出,在原始思维里,眼睛代表太阳;则“相”亦当有太阳之义。如下两例可为佐证。古代帮助盲人引路者称相。《荀子·成相》:“人主无贤,如瞽无相,何伥伥。”瞽为昏暗,则相为明亮。又《尚书·无逸》:“相小人”,孔传:“视小人不孝者”。此“相”义从太阳察照义引申而得。相的本义为太阳光,则相土者,阳光普照大地若《尧典》所谓“光被四表”欤?《诗·商颂·长发》:“相土烈烈,海外有截。”就词面言,“相土”乃祖宗神,“烈烈”乃威武之义;而就词底言,“相土”乃太阳神,则“烈烈”显指阳光强烈之义。以往注家只知词面而不溯其源,故多歧解。就时间言,相土当为日中。
    昌若 昌指日光。《说文·日部》:“昌,……一曰日光也。《诗》曰‘东方昌矣’”,而今本《诗·齐风·鸡鸣》作“东方明矣”,是昌与明互通之证。神话传说,太阳升降处为天门,《天问》:“何阖而晦?何开而明?角宿未旦,曜灵安藏?”曜灵指太阳。所谓“何阖而晦”即指太阳下山,天门关闭。而在《离骚》里,这太阳西落的天门称阊阖:“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时暧暧其将罢兮,结幽兰而延伫。”阊字从昌从门,昌为日光,加上门,则为太阳门。阊阖为太阳西落之门,于是“阊阖风”则成了西风秋风。《淮南子·天文训》:“凉风至四十五日,阊阖风至。”高诱注:“《兑》卦之风也。”《史记·律书》:“阊阖风居西方。”《国语·周语下》“以遂八风”,韦昭注:“正西曰兑,为金,为阊阖风。”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