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曹马之争辨析(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封海清 参加讨论


    陈寅恪先生认为曹氏与司马氏之争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就是尊儒与反儒之斗争。而曹氏反儒的标志就是孟德求才三令。因此,反儒者即为曹党,反之就是司马氏党。此说亦可商榷。
    首先,以是否尊儒来区分曹氏与司马氏两党是不严密的。司马氏党中也有不尊儒术者,如荀粲以六经为"圣人之糠秕"[16],却仍然与司马氏党之骨干傅嘏善。而且司马氏集团的构成也相当复杂,很难用儒学为框架来概括。其中有一部分是司马氏之姻亲或曹魏得罪冷落者。如王肃,其女为司马昭妻,即文明皇后。司马师娶羊氏女,与泰山羊氏联姻。颖川荀氏之荀彧死于曹操,彧子恽又为曹丕深恨,恽子娶司马懿之女。他们的联合似与儒学无关。
    第二,不能对士大夫坚守儒学的态度估价过高。陈先生已意识到汉魏间社会思潮出现大变革,这是他的卓识。更进一步认识,可以看到汉晋之际正是士大夫们对儒学的至尊地位产生怀疑的时代。黄巾起义和党锢之祸,使士大夫在政局动荡之中对儒学的信仰出现了动摇。对儒学的怀疑、批判乃至摒弃,成为社会思潮变化的新特点。从王充之问孔刺孟、荀粲以六经为圣人糠秕,直至正始年间何晏、王弼等人竞为清谈,祖尚虚无,而"天下士大夫争慕效之",正说明士大夫学风之变化。即使是以名教相标榜之司马氏也无力阻挡晋初"玄风独扇,为学穷于柱下,博物止乎七篇"[17]的潮流。所以,曹魏时期出现的"今之学者,师商韩而上法术,竞以儒家为迂阔,不周世用"[18]的士风与此社会思潮的变革是一脉相承的,并非曹氏反儒之结果。因此,在对儒学信仰动摇的思想背景之下,士大夫阶层并不会因为曹氏之不尊从儒学而与之对抗。
    第三,曹氏并非坚决的反儒派,从曹魏的政策发展看,其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依然一直坚持尊儒的方针,而且尊儒政策不断升级。建安十年,曹操接受荀彧、袁涣的建议,下令"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生之道不废,而有益于天下。"[19]。这道命令是执行了的。高柔在魏明帝时仍称之"太祖初兴,愍其如此,在于拨乱反正之际,并使郡县立教学之官"[20]。
    曹魏建立后,更加提倡儒学,并把学习儒学与选官录用结合起来。曹丕黄初五年"立太学,制五经课试之法,置《春秋谷梁》博士。"[21]。在选举上"其令郡国所选,勿拘老幼,儒通经术、吏达文法,到皆试用。"[22]。曹睿更进一步提出"尊儒贵学、王教之本"的口号,要求"贡士以经学为先",并下诏:"其郎吏学通一经,才任牧民,博士课试,擢其高第者,亟用。"[23]。至此,能否通经成为入仕的先决条件,儒学获得极高地位。
    曹操的三次求才令亦并无彻底否定儒学之意,其所反映的思想是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政治思想中具有普遍性的思想。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自汉武以来两汉取士均以儒学及儒家所提倡的道德标准为尺度,士子欲求功名必先在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修养方面赢得声誉,到东汉后期遂演变成士大夫追求虚名不图实绩的弊病。由此造成"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24]的名实不符的状况。到"灵献之时,品藻乖滥,英逸穷滞,饕餮得志,名不准实,贾不本物"[25],故士子恨名实之不符,而形名之义见重。于是在东汉末年兴起了"综合名实"的政治思潮。仲长统、王符、徐干等纷纷批评名实不符、士人追求虚名的风气,要求"名实相符"、"实立而名从"。曹操三求才令的目的正在于要求用人重实才,而不图虚名。不用有"廉士"之名而无实才之人,而要把那些背负"盗嫂受金"之污名而有实才者选拔出来。所谓"矫枉过正",为突破以名取人的风气,曹操不得不用偏激之辞。而曹操用人实际上仍要讲究其人的德行。邢颙被称为"德行堂堂邢子昂",曹操用为平原侯家臣且下令"侯家吏,宜得渊深法度如邢颙辈"[26]。郑浑、杨训等也因曹操闻其"笃行"、"清贞守道"而任用。要求名实相符的用人准则在实际的选拔录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好的贯彻。《三国志》卷十二《毛玠传》称,曹操为司空丞相,毛玠与崔琰并典选举,"其所举用,皆清正之士,虽于时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终莫得进。"曹操求才令所体现的思想核心是要求名实相符,是针对东汉士子求虚名不图实绩的状况而制定的用人政策。曹操用人并非不讲德行。
    另一方面,在自汉末群雄割据至三国鼎立的严酷斗争中,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而徒有虚名者既不堪经邦济世,故统治者不得不重视实才,才德间以才为先。曹操"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的思想是当时通行的人才观。桓范说:"臣闻帝王用人,度世授才。争夺之时,以策略为先,分定之后,以忠义为首"[27],东吴陆瑁认为"如今王业始建,将一大统,此乃汉高弃瑕录用之时也。若今善恶异流,贵汝颖月旦之评,诚可以厉俗明教,然恐未易行也。"[28]。甚至以"仁孝治天下"标榜的司马师也持相同观点。《晋书》卷三十三《石苞传》云:"宣帝闻苞好色薄行,以让景帝。帝答曰:'苞虽细行不足,而有经国才略。夫贞廉之士,未必能经济世务。是齐桓忘管仲之奢僭,而录其匡合大谋;汉高舍陈平之污行,而取其六奇之妙算。苞虽未可以上俦二子,亦今日之选也。'意乃释。"
    司马师的这段话与曹操三次求才令的说法是极其相似的。而晋武帝更公开提出"用人唯才,不遗疏远单贱,天下便化矣"[29]。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