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曹马之争辨析(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 封海清 参加讨论

从以上两个方面看,曹操求才三令的主旨并不在破除儒家思想。而"唯才是举"与"用人唯才"的用人观是一致的。因而孟德求才三令并不构成与司马氏等世家大族的思想矛盾。"唯才是举"的"才"仍然是以大族名士为主要的选择对象,并没有把他们排除在选拔范围以外。相反,由于大族名士的文化优势和政治经验使其在这一时期人才济济。他们并不拒绝"唯才是举"的方针。
    由此观之,所谓孟德求才三令攻破了世族士大夫几百年来的精神堡垒之说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曹魏作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皇权不可能成为已经消亡的东汉宦官集团的代表。曹氏与士大夫阶层间,无论在政治态度、政治行为和意识形态方面都不存在长期而根本的对立。司马氏与曹氏之争的性质并非士大夫阶层与宦官集团的斗争。曹马之争的实质是世家大族与皇权的斗争。此点将另文阐述。
    注释:
    [1]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载《中山大学学报》1956年第3期。
    [2]《三国志》卷二《文帝纪》。
    [3]《三国志》卷二《文帝纪》。
    [4]《后汉书》卷六十七《党锢传·李膺传附瓒传》。
    [5]事见《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6]《三国志》卷七《张邈传》。
    [7]《后汉书》卷六十七《何颙传》。
    [8]《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9]《三国志》卷二十三《赵俨传》。
    [10]《三国志》卷十二《鲍勋传》注引《魏书》。
    [11]《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12]陈寅恪:《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载《中山大学学报》1956年第3期。
    [13]《三国志》卷十《荀彧传》注引《荀彧别传》。
    [14]《三国志》卷十二《邢颙传》。
    [15]《三国志》卷十四《郭嘉传》。
    [16]《三国志》卷十《荀彧传》注引《晋阳秋》。
    [17]《宋书》卷六十七《谢灵运传》。
    [18]《三国志》卷十六《杜畿传》。
    [19]《三国志》卷一《武帝纪》。
    [20]《三国志》卷二十四《高柔传》。
    [21]《三国志》卷二《文帝纪》。
    [22]《三国志》卷二《文帝纪》。
    [23]《三国志》卷三《明帝纪》。
    [24]葛洪:《抱朴子·外篇·审兴》。
    [25]《抱朴子·名实》。
    [26]《三国志》卷十二《邢颙传》。
    [27]《三国志》卷二十二《徐宣传》。
    [28]《三国志》卷三十三《陆瑁传》。
    [29]《晋书》卷四十三《山涛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