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试论北魏前期的奴隶主贵族官职世袭制(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张旭华 参加讨论

其二,"大师小师"制的建立,对于确保北魏政府各级官吏的来源,对于拉拢北方汉族士族参与北魏政权,以促成拓跋奴隶主贵族和汉族士族的合流,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北魏政权建立后,拓跋圭即于皇始元年"始建曹省,备置百官","外职则刺史、太守、令、长以下,有未备者,随而置之。"次年,又"分尚书三十六曹"[⑦]。这样,北魏的职官制度日臻完善,国家权力机构也在不断扩大和增加。可是,当时除了内侍官的选任有具体规定之外,政府各级官吏的来源都缺乏具体制度的保证,以至于选官授职尚需皇帝亲加铨择,随才受任。如《魏书·太祖纪》载天赐元年九月,"帝临昭阳殿,分置众职,引朝臣文武,亲自简择,量能叙用。"与此同时,拓跋圭时随着北魏日益进入中原,也需要笼络和争取北方汉族士族,以便利用他们对中原地区的汉族人民进行统治。史载拓跋圭破后燕,"留心慰纳,诸士大夫诣军门者,无少长悉皆引入赐见。"[⑧]如上谷张衮、清河崔玄伯等汉族大族均成了拓跋圭的得力谋士。尽管拓跋圭一开始便注意收纳汉族高门,但由于当时并无一套完备的选官制度,结果还是出现了"东方罕有仕者"的现象[⑨]。于是,一方面为了满足国家权力机构日益扩大的需要,以保证政府各级官吏的来源,一方面则为了拉拢北方汉族高门参与政权,加强拓跋奴隶主贵族与汉族士族的进一步合流,拓跋圭遂比附魏晋以来施行已久的九品中正制,不仅在拓跋族居住的"八国"地区,而且在"八国"之外的北方各州郡,正式建立了"大师小师"制。通过这一制度,北魏统治者在实际上承认了北方汉族高门的特殊地位,在选举制度上确定了他们的入仕特权,从而形成了拓跋奴隶主贵族和汉族高门大族联合统治的格局。
    如此所述,"大师小师"制是北魏前期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但又是一个存在时间十分短暂的制度。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史书缺载的缘故,二是因为"大师小师"制毕竟是北魏奴隶制初建时期,特别是拓跋族离散诸部和分土定居后的产物,随着拓跋部落离散日久,奴隶主贵族的世袭政治权力得以确立,辨别宗党已成为不必要。这样,在拓跋圭以后,"大师小师"之制也随着拓跋"部落"、"宗党"的消失而消失,成为历史的陈迹。
    三荫任制
    荫任制是北魏前期优宠拓跋功臣、贵族的选官制度,是奴隶主贵族官职世袭制的又一重要表现形式。荫任制始于何时,因史书缺载已不可确知。但依据《魏书》诸传,北魏前期奴隶主贵族子弟荫任为官的史实最早出现于世祖拓跋焘时,故荫任制有可能始建于拓跋焘统治时期。
    北魏前期的荫任制大抵可分为两种情况,其一是以"父任"荫任为官,此种情况多见于拓跋焘时。如长孙平城"少以父任为中散"[⑩],长孙真"少以父任为中散"(11),穆寿"少以父任选侍东宫"(12),屈道赐"少以父任,内侍左右"(13),卢统"以父任,侍东宫"(14),以及王袭"年十四,以父任为中散",袭弟椿,"少以父任拜秘书中散"(15)等等,均是。其二是以"父功"、"父勋"荫任为官,此种情况自拓跋焘以迄孝文帝迁洛之前最为常见。如拓跋焘时于洛拔"少以功臣子,拜侍御中散"(16),吕文祖"以勋臣子,补龙牧曹奏事中散"(17),拓跋浚时皮熹以"名臣子,擢为侍御中散"(18),拓跋弘时高谧"以功臣子召入禁中,除中散"(19)。它如源延"以功臣子拜侍御中散"(20),罗阿奴"以勋臣之,除侍御中散"(21),穆泰"以功臣子孙,尚章武长公主,拜驸马都尉"等(22),都是以父功、父勋荫任为官之例。孝文帝迁洛之前,仍循此制而无改变。如孝文帝延兴中(471-476年),陆琇"以功臣子孙为侍御长"(23),陆成龙"少以功臣子为中散"(24),太和初年慕容契"以名家子擢为中散"等等(25)。
    如上所述,北魏前期的荫任制有两个特点:第一,无论以"父任",或以"父功"、"父勋"荫任为官者,绝大多数是拓跋族或内附各族的奴隶主官僚贵族子弟,汉族官僚子弟荫任为官者较为少见。第二,荫任为官者多起家为中散或侍御中散之职,此二职职掌枢密,专典秘阁,可见任职之清重。
    北魏前期的荫任制主要体现了拓跋奴隶主贵族的政治特权。由于北魏前期的功臣、名臣大都是在拓跋圭、嗣、焘三代统一北部中国的过程中立过功劳的拓跋贵族。他们世居显宦,世为贵族。所以,通过以"父任"、"父功"荫任其子弟为官的途径,就使得奴隶主官僚贵族的政治特权可以部分世袭化,并且一代一代传下去。因此,北魏前期的荫任制是维护拓跋奴隶主贵族既得利益的政治制度,是使其政治特权部分世袭化的用人制度,本质上是奴隶社会中世卿世禄制的表现形态。这种制度之所以盛行于北魏前期,也正是由当时的奴隶制生产关系所决定的,是以奴隶制的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并体现了奴隶制下奴隶主贵族无功受禄的特点和原则。到孝文帝之后,随着北魏社会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孝文帝在爵位和官职方面也确定了"非功无以受爵,非能无以受禄"的以功劳定爵赏、任官职的原则(26)。这样,荫任制也逐渐随之破坏。如《魏书·肃宗纪》载孝昌元年(525年)九月辛酉诏曰:"祖宗功臣,勒铭王府,而子孙废替,沦于凡民,爵位无闻,迁流有失。……其功臣名将为先朝所知,子孙屈塞不见齿叙。"又肃宗元诩时邢逊自谒灵太后陈曰:"功臣之子,久抱沉屈,臣父屡为大将,而身无军功阶级,臣父唯为忠臣,不为慈父。"(27)可见孝文帝以后,功臣名将子孙已多废替,不再以父任、父功而荫任为官,这是荫任制破坏后的生动写照。在这种情况下,北魏前期的荫任制逐渐为另一种形态的封建士族官僚世袭制--九品中正制所取代,而不得不退出了历史舞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