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吴蜀关系(5)
吴会稽王孙亮初继位,诸葛恪想大举伐魏,派司马李衡使蜀,约请蜀卫将军姜维一同起兵。李衡见姜维说:"今敌政在私门,外内猜隔,兵挫于外,而民怨于内,自曹操以来,彼之亡形未有如今者也。若大举伐之,使吴攻其东,汉入其西,彼救西则东虚,重东则西轻,以练实之军,乘虚轻之敌,破之必矣。"[33]姜维当下接受邀约。这是吴蜀联合伐魏的又一次大规模行动。在吴方面,诸葛恪统领20万人,强攻合肥新城失利,加上疾疫骤起,兵员损失惨重;在蜀方面,姜维领兵数万人,进围南安,与魏雍州刺史陈泰相拒,终以粮饷不继而退兵。 吴景帝孙休在位时,正是蜀灭亡的前6年,两国的交往转趋频繁。《汉晋春秋》记薛珝为五官中郎将"至蜀求马",并与孙休论及蜀政得失[34]。《三国志·王蕃传》载蕃为散骑中常侍,"遣使至蜀,蜀人称焉"。《华阳国志》记李密为大将军主簿,奉使聘吴,得到吴君臣一致赞誉[35]。《襄阳记》载罗宪"以宣信校尉再使于吴,吴人称美焉"[36]。这都说明在孙权死后,吴蜀关系不以两国内政的败坏而发生逆转,大抵尚能维系如初。 永安六年十月,由于魏军大举攻蜀,刘禅遣使至建业向孙休告急,孙休派大将军丁奉督军进入寿春,将军留平前往南郡,与上大将军施绩议兵所向,将军丁封、孙异出兵沔中,均以援蜀为目的。当魏征西将军邓艾逼近成都时,刘禅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37],而刘禅采纳光禄大夫谯周的意见,决计出迎邓艾。孙休得知刘禅降魏,就诏令各路兵马撤退。吴蜀关系至此告终。 纵观三国时期的政治风云,吴蜀关系作为彼此相互制约和相互利用的产物,对于三分格局的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面对来自曹魏强大军事力量的威胁,保持友好的外交往来是吴蜀两国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两国关系能够在较长时间内处于友好互助状态;但是随着彼此之间潜在矛盾的尖锐化,两国关系暂时也会出现激烈争夺的场面。这说明吴蜀两国统治者立足于各自的国家利益,在处理外交事务方面总带有一定的谋略构想。特别是孙权注意运用务实求利、灵活机智的外交手腕,诸葛亮在猇亭之役和孙权称帝时,坚持联吴抗魏的外交政策,都表现出超人的战略远见和胆识,很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注释: [1]譬如刘备以取得益州而后归还荆州之说,就可以作为一种解释。 [2]《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华书局1982年版,以下只注篇名。 [3]《吴主传》。 [4]《吴主传》。 [5]荆州南三郡指长沙、桂阳、零陵。 [6]《关羽传》注引《典略》。 [7]另据《关羽传》记载:"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是为关羽待人骄横的佐证。 [8]《蒋济传》。 [9]《董昭传》。 [10]《吴主传》注。 [11]《吴主传》注引《江表传》。 [12]《黄权传》。 [13]《秦宓传》。 [14]《赵云传》注引《云别传》。 [15]以上两段材料均见《先主传》注。 [16]《诸葛瑾传》注。 [17]参见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5页。 [18]《吴主传》。 [19]《吴主传》。 [20]《陆逊传》。 [21]《陆逊传》。 [22]《邓芝传》。 [23]《邓芝传》。 [24]《费祎传》 [25]《后主传》注引《诸葛亮集》。 [26]《诸葛亮》注引《汉晋春秋》。 [27]全文见《吴主传》。 [28]《宗预传》。 [29]《吴主传》。 [30]《吴主传》。 [31]《宗预传》。 [32]《宗预传》注引《吴历》。 [33]《诸葛恪传》注引《汉晋春秋》。 [34]《薛综传》注。 [35]《杨戏传》注。 [36]《霍峻传》注。 [37]《谯周传》。 【参考文献】 [1]陈寿:《三国志》,中华书局1982年版。 [2]马植杰:《三国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