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的亦主亦奴社会人格(4)
最为儒家推崇的圣王当数尧、舜、周文王。他们都被奉为最理想的王,自然也是为主者的人格典范。然而妙就妙在圣王之所以为圣,是由于他们又是奴才人格的最优载体。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欲为君,尽君道,欲为臣,尽臣道,二者皆法尧舜而已矣。”(注:《孟子·离娄上》。)他又说:“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注:《孟子·告子下》。)这就是说,孝悌为人伦之本、圣道之至,圣王之为圣,首先是因为他们是为子为臣的模范。儒家编造的尧舜故事也堪为这一认识的注脚。在他们看来,舜兼备民的模范、臣的模范、子的模范、兄的模范、夫的模范、君的模范、父的模范于一身。周文王最受孔孟之徒赞美,其最优之处就在于“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注:《论语·泰伯》。)文王以王者之资而恪尽臣道,既是为君之典范,又是事君的样板,故为“圣德”之人。 商汤与周武王也是获得广泛认同的圣王。人们在论说革命论时常以“汤武革命”为样板。然而无论人们如何为“奉天伐暴”,诛“独夫民贼”的汤与武修饰、开脱,实行“革命”毕竟是以臣犯君。因此,自孔子以来,许多人就对这两位圣王颇有微词。孔子盛赞文王为“至德”,武王则“未尽善”。朱熹对此的解释是:“汤、武是吊民伐罪,为天下除残贼底道理”。尽管恪守君臣之义与诛伐独夫民贼二者“道并行而不相悖”,“但其间不无些子高下”,因为,“君臣大义”更根本、更重要,“毕竟人之大伦,圣人且要守得这个。”(注:《朱子语类》卷三五。)泰洲学派创始人王艮非议“汤武革命”的依据就是:“君臣大伦,岂一日可忘!”(注:《王心斋全集·答尚宗思》。)纣可伐,而天下不可取,武王应迎立商王族中的贤人为君,自己老老实实地继续作臣子。这就是说,汤武虽圣,而臣道未尽,毕竟算不得圣中之圣。惟有圣王与圣臣都作得尽善尽美方为“尽伦”。 最为儒者推崇的圣臣当数伊尹、周公和孔子,其中“孔子之谓集大成”(注:《孟子·万章下》。)。圣而为臣,其圣质主要显现于对臣道的契合。“上则能尊君,下则能爱民,政令教化,刑下如影……是圣臣也。”(注:《荀子·臣道》。)这与官僚“为一人分忧,为万民作主”的心态正好合辙。圣臣必须兼备臣属与治者双重品格,这不正是亦主亦奴人格吗?据说,伊尹、周公和孔子均堪为王者。孔子为后儒奉为“素王”。儒家推崇这三位圣人的主要理由是:他们既是圣臣,又堪为圣王,集最优秀的君与最优秀的臣这双重品格于一身。 在儒家的政治道德论中,圣贤都是最优秀的治者、最理想的王者,因为他们与道同体,具备理想治者的一切人格素质,可以“赞天地之化育”。然而亦主亦奴社会人格是以奴性为核心人格特质的,圣人作为这种社会人格的最高抽象和文化典范又恰恰是以奴性为核心人格特质的。圣人之道,概言之,孝悌而已。孝悌本是专为在下者设置的道德义务,却又用来概括一般道德信条。这种思维方式本身就内蕴着意味深长的文化意义:如果“奴”的规范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全面的贯彻,那么亦主亦奴的社会结构就会稳如泰山。圣中之圣的孔夫子不也正是恪守奴规范的典范吗?孔子的道德论中的确有许多人格尊严的思想,如“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注:《论语·子罕》。)。这类思想在人的自我完善中曾经充当过善良的导师,造就过许多古代的仁人志士,其中也的确包含着民族文化的精华。然而作为旧时代的人格典范,奴性仍是孔子人格的主流与本质。请看《论语·乡党》的一段描述:“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誾誾也。君在,踿踖也,与与如也。”又:“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主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攝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这种身份感、分寸感极强的言与行,在等级制度、君主制度下,只能出在一位奴在心者的身上。儒家所谓的圣贤正是这样的人格典范:一切言与行都从礼的角度认真对待,使其与自己的等级、角色、身份完全相符,尽善尽美而无可挑剔。在那个时代,这种道德论、圣贤观只能造就亦主亦奴、以奴为本的人格。 儒家之圣集圣王与圣臣于一体,其本质特征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注:《礼记·中庸》。)。做主子是最好的主子,做奴才是最好的奴才。“道者,天下万世之公理,而斯人之所共由者也。君有君道,臣有臣道,父有父道,子有子道,莫不有道。惟圣人惟能备道,故为君尽君道,为臣尽臣道,为父尽父道,为子尽子道,无所处而不尽其道。常人固不能备道,亦岂能尽亡其道!”(注:《陆九渊集·论语说》。)在旧时代的现实生活中,理想化的圣人绝无仅有,兼备主奴意识的角色却尽人皆是。所谓圣人,正是这种社会人格的文化化、理想化。“圣人”是专制主义社会精神的最高抽象。 以圣为信仰的人必然是奴在心者,因为他们认同臣道、子道、妇道、仆道。以圣为信仰的人必然是主在心者,因为他们认同君道、父道、夫道、主道。这种人为人下人时,必定卑身自贱,奴颜婢膝,而一旦为人上人,便会自命为他人之天,摆出一副至尊的架势。绝对权威总是造就绝对服从,绝对服从总是造就绝对权威,因为二者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相互依存,彼此相通。 奴性与主性都是不平等、不民主的产物。主奴根性归根结底是等级制度和等级观念在人格上的反映。君主专制制度既需要主性,也需要奴性,更需要主奴根性的综合。这种制度铸模着这种人格,这种人格也最适合这种制度。主奴综合意识是专制主义秩序得以维系的社会心理基础。 今人有娓娓道孔学之妙者,直欲以“内圣外王”引为今日中国富强、民主之灵丹,浑然忘却礼教杀人那一笔旧帐,更不能或不敢揭破圣之质中的主奴根性。鲁迅先生曾怒斥此辈为“现在的屠杀者”。言辞虽激烈,却切中肯綮。我们持这样的观点:千万莫将旧时训练主子与奴才的“内圣外王”,借来为现代民主政治开路。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