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约的倡行,是中国古代乡治理论与实践的一项重要内容。据现有的资料考查,乡约盖渊源于周礼读法之典,州长、党正、族师咸以时属民而读邦法;其滥觞于北宋蓝田四吕兄弟,以《吕氏乡约》为后世作则;大张于里甲毁坏、社学失修、朱明统治出现全面深刻危机的明代中后期,本文拟就明代乡约推行的特点谈些粗浅的认识。[1] 一、民办和官办的共存、综合性与专门性的并举 明代最早建议举行乡约的是解缙,在《大庖西室书》中,解氏"欲求古人治家之礼,睦邻之法,若古蓝田吕氏之乡约,今义门郑氏之家范,布告天下"[2],但明太祖未予采纳。后来成祖"取蓝田吕氏乡约列于性理成书,颁降天下,使诵行焉",不过他看重的只是乡约的规条,并不欣赏其民众自治性质,因而此时的乡约只是停留在文字和口头上,未能付诸实践。 明代乡约究竟始行于何时何地?学界一直说法不一,有系统研究中国乡约制度史者,称正德十三年(1518)王守仁所行南赣乡约,是明代的第一次乡约[3],有研究徽州府者,谓所见行者以嘉靖五年(1526)为最早[4],近又有以河南、山西为例,论明代中叶地方社区治安重建理想之展现者,称依《明史》所载,正统间吉水刘观(正统四年进士)致仕以后行乡约于邑中,似无人较其更早[5]。依笔者所见,刘观之前举行乡约者已不乏其人,如福建人王源行于任所潮州和桑梓龙岩,广东"平步六逸"行于乡里。王源为永乐二年进士,在知潮州府任上,"刻《蓝田吕氏乡约》,择民为约正、约副、约士,讲肄其中,而时偕寮寀董率焉"[6],正统三年,已退居林下的王源又于邑中倡行乡约,[7]其在官董官办乡约,在野率民举乡约,论明代乡约者实不可不提。由此亦可见,明代乡约推行伊始,便是民办与官办同步。在正统至弘治朝(1436-1505)的八十年间,官办乡约曾在泗州、济宁、温州等州县出现,举民办乡约的有吉安罗伦等乡绅。不过,就整体而言,这一时期的乡约,无论是民办还是官办,发展都是缓慢的,尤其民众自发举行乡约,"欲乡人皆人于礼,其意甚美,但……天子之柄,而有司者奉而行之,居上治下,其势易行,今不在其位而操其柄,已非所宜,况欲施之父兄弟宗族之间哉"[8]。进士曾昂就因举民办乡约而遇到过麻烦,据罗洪先称:"今所传乡约,公手笔也,其后谤胜于朝,谓公居乡专制生杀,台谏将纠论之"[9],乡约的发展步履维艰。 正德以后,明朝的统治出现了全面深刻的危机。一些饱读经书,以修齐治平相砥砺的儒生、官吏,纷纷倡行乡约于乡里、任所,视举乡约为济世安民之迫切良策。期间,潞州仇氏乡约和王守仁的南赣乡约影响尤著,前者可视为民办乡约的代表,后者则开启了明中叶以后官府倡办、督办乡约的全盛之局。 仇氏世居山西潞州南雄山乡之东火村,自明初开墓雄山,至正德六年仇楫、森、桓、栏举行乡约之时,已历五世,其百口同爨庭无间言,有三晋第一家之誉[10],仇氏兄弟所行之乡约,盖以蓝田吕氏为蓝本,又以仇氏家范配合而行,其理想则谓"居家有家范,居乡有乡约,修身齐家以化乎乡人",自冠婚丧祭及事物细微训后齐家之则,靡有阙遗,仇楫营义房一区于家,敦请乡先生以教宗族子弟,免其束修,再起义学一所于乡里,以训乡党童稚,资其薪水,设医药以济穷乡,有疾病者置义冢[11],刊印太祖高皇帝训辞,家给一册,讽诵体行。"为当代之所崇尚,秉笔之士亦笑谈而乐道之"[12]。 南赣乡约是一种新型的乡约,"此中丞阳明公参酌蓝田乡约,以协和南赣山谷之民也"[13],正德十三年十月后,在南赣颁行。王氏指出:"民俗之善恶,岂不由积习使然哉……自今凡尔同乡之民,皆宜孝尔父母,敬尔兄长,教训尔子孙,和顺尔乡里,死伤相助,患难相恤,善相劝勉,恶相告戒,息讼罢争,讲信修睦,务为良善之民,共成仁厚之俗"。其规条共十六项,规定约中职员出于约众之推选,约众赴会为不可规避之义务,约长同民众得调解民事之争讼,约长于集会时询约众之公意以彰善纠过。在王守仁的多次倡督之后,其乡约法在南赣及福建龙岩、江西吉安、广东揭阳等地得到了推广,王守仁学问不让于朱子,而事功又远在一般士大夫之上,其生封伯,死赠侯,门徒遍及江右、浙中、南中、楚中、闽粤、北方,为一代理学宗师,其对乡约的倡导与重视,对此后的士大夫们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嘉万(1522-1614)之世,乡约的举行,在劝善惩恶、广教化厚风俗的总体精神指导下,全国各地还产生了一些为某一具体目的而建立的专门性乡约,如护林乡约、禁宰牛乡约、御倭乡约、御虏乡约、御贼乡约等。祁门三四都侯潭、桃墅、灵山口、楚溪、柯里等村,早在弘治年间就成立过护林乡约会,嘉靖二十六年,由于近来山木"节被无籍之徒……望青砍断,斩掘笋苗,或为屋料,或为柴挑,或作冬瓜芦棚",致山林遭到破坏。为保护生存环境造福子孙,各村人众遂合集一处,重新订立规约,将各村人户共编为十二甲,甲立一总,置立簿约十二扇,付各处约总收掌,一年四季月终相聚一会,"并将议约规条由众人联名俱状,赴县呈告",由县衙告示印钤,四处张挂,俾人人知晓,自觉遵守[14],嘉靖十四年,被廷杖除官的前御史朱淛,以乡里莆田县"间有惯习屠牛,阴通盗贼,行凶逞暴,作过为非,凡有失盗之家,便来此寻觅,叫号喧闹,无日无之,鸡犬为之不宁,乡里被其污蔑",遂与乡民倡行誓禁屠牛乡约,"今乡中父兄子弟同兴善心,共立约会,就于天日之下,重发誓愿,除老疾暂食以外,断绝此味……今立此簿,与各人笔,自书名姓,岁时朔望,告于里社,呈于乡众,期于共守,以还淳风"[15]。嘉靖十九年又率乡人重申前誓。嘉靖二十三年,致仕乡居的歙人郑佐以"今者天时亢旱,人心忧危。奸党乘机邪谋窃发,假称借贷敢拥人于孤城。倚恃强梁,辄紾臂于单弱。白昼公行而无忌,昏夜不言而可知",倡导乡绅预为桑土之谋,举办带有团练性质的岩镇乡约,"一镇分为十八管,有纪有纲。每管各集数十人,一心一德……理直气壮,强暴知所警而潜消。力协心孚,良善有所恃而无恐"[16],嘉靖二十九年,蔚州人尹畊著成《乡约》一书,曰堡置、堡势、堡卫、堡器、堡蠹、保众、堡教、堡习、堡符、堡费、堡候,要在倡乡人抵御"北虏"之患[17]。嘉靖三十四年,岩镇乡民以"倭寇势甚,陆梁冷落。孤踪辄奔溃而四出偷生,余孽益草窃而蔓况入",遂爰集里众重订新盟规约,"模仿甲辰岁御寇之条事款,益损大参双溪郑公之旧,固严闸栅,庶缓急守卫有基,推举晓勇,俾临事当关足恃用",称"岩镇备倭乡约"[18]。崇祯十五年(1462),吉安乡仆结细户"乘机叛主,自称小约,其党羽甚者号大约,焚掠劫杀无忌弹,启衅于永福上乡、宣化、延福,及各州亦蔓延焉"[19],由此可见乡约的组织形式在明代的社会生活中,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为朝野不同人物所接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