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用印制度 汉代官印可分两大类,一为吏员印,一为官署印[2]。吏员印是二百石以上官吏佩戴使用的官印,专官专印。官署印则是各个官署所有掾史等百石以下少吏共同使用的官印,这种印应是由专门的监印官吏监管,使用时需白请,用毕交回。二百石以上长吏是国家统一选举除调的,故有专门颁授的官印;百石以下少吏由各官署自行辟除,非国家任命,故无专授官印。汉初吏员印与官署印在形制上无严格区别,皆为方寸印。武帝元狩四年,为严格百官印的等级划分,对官印制度作了改革,其中规定吏员印为方寸印,即通官印,官署印大小为通官印之半,名半通印,又名小官印。自此,官印有了通官印与半通印之别。官印是官府用来封印官文书或者其他物件的,汉代官府对通官印和半通印是怎样使用的,在史书中缺乏记载,但出土汉简文书却提供不少信息。下面利用汉简对这个问题试作探讨。 汉代官吏使用官印封印文书,只能用本官印,即长吏用所佩戴的通官印,少吏用官署里的小官印。先说长吏用印。汉简中有这样几条简文: 1.地节二年六月辛卯朔丁巳,肩水候房谓候长光……(下略)(《居延汉简释文合校》,以下简称《合校》,7·7A) 印曰张掖肩候 六月戊午如意卒安世以来(《合校》7·7B) 2.年六月丁巳朔庚申阳翟邑狱守丞就兼行丞事移:函里男子李立第临自言取传之居延,过所县邑侯国勿苛留,如律令。(《合校》140·1A) 阳翟狱丞(《合校》140·1B) 3.元延二年七月乙酉居延令尚、丞忠移过所县道河津关:遣亭长王丰以诏书买骑马酒泉、敦煌、张掖郡中,当舍传舍,从者如律令(《合校》170·3A) 居延令印 七月丁亥出(《合校》170·3B) 4.元延二年八月庚寅朔甲午,都乡啬夫武敢言 褒葆俱送证女子赵隹张掖郡中,谨案户 留如律令,敢言之·八月丁酉居延丞□(《合校》181·2A) 居延丞印 八月庚子以来(《合校》181·2B) 5.当为传,敢言之。八月戊子匽师丞熹移县邑(《合校》334·40A) 章曰匽师丞印(《合校》334·40B) 6.九月戊辰居延都尉汤、丞谓甲渠,如律令(《居延新简》,以下简称《新简》,EPT50:16A) 居延都尉章 甲渠 九月辛未第七卒便以来(《新简》EPT50:16B) 以上六条简文,皆为业已处理过的文书。按汉代处理文书的惯例,折封时要把封泥印文照写在该文书的封检上或文书简的背面,上举诸简简背的"印曰某"、"章曰某"、"某印"、"某章",皆是照封泥印文写下的。核对各支简正面的文书,知简1的发文者为肩水候,而印文正曰"张掖肩候";简2的发文者为阳翟邑狱守丞,印文亦曰"阳翟狱丞";简3的发文者为居延令,印文亦曰"居延令印";简4的发文者为居延丞,印文曰"居延丞印";简5的发文者为匽师丞,印文亦曰"匽师丞印";简6的发文者为居延都尉,印文曰"居延都尉章"。显而易见,封印这些木简文字的印信全为发文官吏所佩戴的官印,从而也就知道发送文书的候、令、丞及都尉等长吏都是用自己的通官印封印文书。 二百石以上长吏若兼摄秩别比自己高的职官,代其行文书事,使用的官印也是其本任职官官印,不用(也未授予)所兼摄职官的官印。这一点通过下一例简文可得到很好说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