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汉代“应验”谶言例释(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哲学史》 孙家洲 参加讨论

再索史籍,我认为,许芝等魏臣固然有有意利用谶言为政治服务的嫌疑,但把"当塗高"解读为"高阙--魏",却不是魏臣的发明创作。最早明确作这种解释的,是汉末蜀中名士周舒。史称:"时人有问:'《春秋谶》曰代汉者当塗高,此何谓也?'舒曰:'当塗高者,魏也。'乡党学者私传其语。"(《三国志·蜀书·周群传》)周舒的生活年代,可根据其子周群的仕宦生活推得,周群在刘璋任州牧时,曾被辟为师友从事。其最早的政治言行见之于建安七年(《三国志·蜀书·周君传》及裴注引《读汉书》,其时,曹操尚未平定北部中国,周舒既为周群之父,其年辈应略早于曹操、刘备诸人。他释当塗高为魏的时间,当在三国鼎立之局尚未确立之前,其距曹丕代汉至少有几十年的提前量。这里,有几个问题应该讨论。
    其一,蜀地士人对"代汉者当塗高"的谶言,有理由较之外地,有更多的关注和理解。因为东汉初年公孙述割据蜀中时,曾大力传播过此说。东汉末年,刘焉割据益州时,曾经"阴图异计",博通图谶的蜀中名士董扶,也以"益州分野有天子气"相动(《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故汉末战乱方起,蜀中人士对早年流传的谶言必有"温故而知新"之感。
    其二,周舒周群父子所传学术,实以图谶、灾异理论为主。周舒少学术于广汉人杨厚,杨厚行事,见于史传记载的,仅有"究极图谶"四字。(《三国志·蜀书·刘二牧传》裴注引《益部耆旧传》)周群幼学父业,精于侯气之说。在这样一个世传神秘之术的家庭里,周舒对谶言作出了不同于别人的解释,当极有可能。
    其三,周舒之说不应该被视为陈寿有意神化魏之代汉而编造伪托。关于陈寿"帝魏帝蜀"之争,历代论史者各陈己见,实令人有不容置喙之感。但有一个现象,还是应该注意的:在分记曹丕和刘备登基时,陈寿详引蜀臣劝进表,其中引用了大量的谶言;而对于曹丕即位,却未及任何谶言,倘若不是裴注增补,后人当无以知晓在曹丕代汉时,魏臣亦曾大量引用谶纬为据。这种对比,可以给我们一种暗示:陈寿此种记事方式,可能暗寓以蜀汉得正统之意。那么,陈寿记载周舒解释"当塗高"为"魏",决非有意识地神化魏氏之代汉。倘若陈寿果有此意,自当在《魏书·文帝纪》详载。
    以魏之代汉作为"代汉者当塗高"应验的依据,从其解释动机而言,却判分为两种。一是蜀人周舒,立足于他所信寿的一种学说而破解谜底;二是许芝等魏臣,立足于一种政治需要而附会时政。同时,魏臣为了扩大其影响力,以这条久已流行的谶言为基础,编出了几种新的谶言,"许昌气见于当塗高,当塗高者昌于许。""汉以许昌失天下,""代赤者魏公子"(《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裴注)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新出谶言,已毫无隐喻、多解可言,一味的"言之凿凿",恰证明了它们是出自于拥护曹氏的帮闲文人,临事编造。所以后者全然没有索隐探幽的价值,而前者却不同。
    周舒作为述其言者,并无政治功利可图;陈寿作为记其事者,亦无故意神化曹魏的嫌疑,这就使得这条谶言的应验,具有了更多的神秘色彩。
    我认为,这实际上不过是词义多解基础上的偶中事件。"当塗高"三字,光武帝释作人名;公孙述袁术则抓住一个"塗"字,解作道路;周舒、许芝则归纳为"魏",已有三种解释。其实,只要刻意寻觅,还可求得多解:如,当塗,一转为"当塗",则指辅佐大臣,韩非早就有"当塗之人擅事要"(《韩非子·孤愤》)之说。那么,任何身居高位的辅佐大臣代汉,都可视为谶言应验。当塗,又是地名。汉时隶属于九江郡,东汉后期的名士荀淑就曾任当塗长。(《后汉书·荀淑传》)如解作地名,不仅原籍当塗的人,甚至曾任职于当塗的官吏,再配以"德高"、"才高"、"位高",乃至于巧合姓高,都可以作为"当塗高"的隐喻人。这并不是无谓的文字游戏,我相信,东汉一代,对于"当塗高"索解的答案,完全可能包举、乃至于超过了我的上述"臆想",只是由于它们与后来的政局演变找不到联系的纽带,而被人淡忘了;而周舒、许芝的破解,则由于偶中、或称之为稍有关联的附会,而载入了史册。于是,神秘在这里荡然无存。
    结束语
    本文以案例剖析的方式,论述了汉代几则有影响的被当时人认定"应验"了的谶语,都有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把谶言全部斥为妄人所造,并被统治者用为愚民之术,未免过于简单。本文已涉及到的几个观点,愿再综述如下,以期引起研究谶纬文化的专家和同好的讨论和指正。
    1.必须充分注意谶言的"隐喻性"。"谶者,诡为隐语,预决吉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易类六·易纬坤灵图·馆臣案语》)清人这一定义虽然晚出,但道出了谶言的主要本质。直到王莽之前为止,这种隐喻性还是一种普遍遵循的规则。从王莽开始,出现了直道姓名官衔的谶语,这是部分谶言编造者的一种肤浅甚至下流作法,它降低谶言的神秘性而增加了滑稽感。就常情而言,隐喻性越强的谶言,越容易嬴得人们真心的折服,也就越具有研究的价值。当然,我也并不认为所有"直白性"的谶语,均可视为儿戏,关键是对它的初造涵义和后来的附会涵义,应作区分和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