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关于北魏后期令的班行问题(3)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楼劲 参加讨论

《食货志》:太和九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研究者或以其载均田之制为“均田令”文,误。因为其禁止露田植树,“种者以违令论”一条,殊与令体不符。同理,《九朝律考·后魏律考》据当时所定均田制有卖公田者“坐如律”之文,以为“魏以均田入律”,亦颇可议。因为正是《食货志》载均田制公田更相代付,“卖者坐如律”一条,殊非律体。岂有律文而述“犯者坐如律”之理?正如令文决不可能加上一条“不从者以违令论”的赘尾一样;而把均田制各项内容列为律条,于当时法理似亦难通,更何况惩处出卖公田者显非均田制的主要内容。(注:《魏书》载司法处分,凡其事所涉律有正条者径曰“以某某论”;而律有多条者则曰“坐如律”或“论如律”。具体如《食货志》所载太和九年均田制规定露田不得种树,“种者以违令论”,意谓律有违令之条,种者以此条论处;又规定公田更相代付,“卖者坐如律”,亦即律有惩处监守者出卖公产之条若干,卖者视其情节以有关律条论处。两者皆无法证明太和九年均田制是令或律文。)故《食货志》所载太和九年均田制,当时盖仅为“条制”而未入律、令。(注:“条制”在北魏指律、令之外的补充性法规,实即包含了若干事条的制诏,其涵义与“条旨”、“科制”、“格制”、“条格”之类相通。《魏书》中其例不胜枚举。)然其后来当已入令,或称“地令”。《源贺传》附《源怀传》载其世宗景明时巡行北边,奏诸镇将佐所占水田,“请依地令,分给细民,先贫后富”。《通典·食货二·田制下》:“北齐给授田令仍依魏朝。”由于距景明最近一次统一定令即太和十五年议改律、令,故据《源怀传》及《通典》上引文,可推均田制入令即在其时,且其自太和十六年四月班新律、令后,历正始律、令的修订而一直行用了下来。
    《食货志》:太和十年李冲奏立三长制,“高祖从之,于是遣使者行其事”。可见此制在当时实与上年所定均田制相仿,仅以条制行下,既不属统一定令之举,亦不见“著令”、“附令”之文。《高祖纪》载太和十四年十二月,诏“依准丘井之式,遣使与州郡宣行条制,隐口漏丁,即听附实”。其“丘井之式”,显即户籍邻党之制的别称,是当时三长制仍为条制之类而未入令。(注:《高闾传》载太和十一二年:“淮南王他奏依旧断禄。文明太后令召群臣议之。闾表曰:‘……置立邻党,班宣俸禄,事设令行,于今已久。’”或以之为邻党及俸禄之制此前业已入令之证。然当时并无统一修令之举,三长制、俸制如上述是以条制形式宣用的,再考虑三长、俸禄等制皆由文明太后主持筹行之况,此“令”,在法律形式上盖非律、令之“令”,而当是文明太后下旨之“令”,亦即《高闾传》后文载闾奏对“臣伏思太皇太后十八条之令”云云的“令”。太后听政其旨称“令”,肃宗时灵太后听政时亦一度用之。俱参《皇后传》。)其后来入令,似不得早于太和十五年议改律、令时。《太武五王传·临淮王谭传》附《元孝友传》载其孝静帝时表曰:“令制百家为族党,二十家为闾,五家为比邻。百家之内,有帅二十五,征发皆免。苦乐不均,羊少狼多,复有蚕食,此之为弊久矣。”其所引“令”以四邻为一闾,已与《食货志》载太和十年定五家为邻,五邻为里不同。当系太和十六年或正始元年定令时所改。从其内容及晋至隋唐有关令篇的沿革来判断,其所属之令,盖即《户令》。此令显亦一直在施用,故元孝友言其“为弊久矣”。
    《食货志》又载民调之制与三长制偕行于太和十年,其内容:“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云云,与《通典·食货五·赋税中》载“魏令:每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同而小异。由《食货志》所载参以《李冲传》,可知民调之制亦当与均田、三长制类,其初仅以条制行下而未入令;由《通典》所载参以《张普惠传》述其肃宗神龟时上疏论及的调制,又可知其亦应于太和十六年或正始元年入令,且一直沿用了下来。至于其是与户籍邻党之令同属一篇,还是像晋以来《户令》与《户调令》、隋唐《户令》与《赋役令》那样分为两篇?据《食货志》载太和十年其内容,有“民年八十以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癃老笃疾贫穷不能自存者,三长内迭养之”一条,是其当时显然与三长制连为一体,两者很可能属同一份条制所定。而《通典》载“魏令”此条,已作“人(民)年八十以上,听一子不从役;孤独老病笃贫不能自存者,亦一人不从役”。似其制入令时,内容固稍有改动,且已与户籍邻党之令相分,恐其正当属于《户调令》(《赋役令》)。
    《刑罚志》载世宗永平元年七月,诏尚书检枷杖大小,违制之由,科其罪失。尚书令高肇等奏曰:“……谨案《狱官令》:诸察狱先备五听之理,尽求情之意,又验诸证言,事多疑似,犹不首实者,然后加以拷掠。诸祀□年刑已上枷锁,流、徒以上,增以扭械,迭用不俱。非大逆外叛之罪,皆不大枷、高扭、重械,又无用石之文。而法官州郡,因缘增加,遂为恒法。进乖五听,退违令文……检杖之大小,鞭之长短,令有定式;但枷之轻重,先天成制。臣等参量……从今断狱,皆依令尽听讯之理,量人强弱,加之拷掠,不听非法拷人,兼之拷石。”案晋及南朝,《狱官令》、《鞭杖令》仍为两篇,据此则北魏世宗永平时,《狱官令》已兼括鞭杖之制。《辛雄传》载其肃宗时为三公郎中议狱事曰:“经拷不引,傍无三证,比以狱案既成,因即除削。或有据令复奏者,与夺不同……”这里的“令”,显亦指《狱官令》。二例表明此令正始以来必行无疑。又《狱官令》与律关系尤为密切,揆诸情理,律之施用,自应与《狱官令》相辅翼。《刑罚志》载世宗正始元年诏定律、令云:“议狱定律,有国攸慎,轻重损益,世或不同。先朝垂心典宪,刊革令轨,但时属征役,未之详究。施于时用,犹之疑舛……”可见虽有所“疑舛”,然高祖太和十六年班新律、令时,必当有《狱官令》一篇;其至正始再定与律并行,遂为高肇、辛雄奏事所引。
    《李冲传》载其太和二十一年奏事曰:“前彭城镇将元拔与穆泰同逆,养子降寿,宜从拔罪。而太尉咸阳王禧等以为:律文养子而为罪,父及兄弟不知情者不坐。谨审律意……又令文云:‘诸有封爵,若无亲子,及其身卒,虽有养继,国除不袭。’是为有福不及己,有罪便预坐。均事等情,律、令之意便相矛盾……”此其所引,显然是关于封爵的现行令文。又《张普惠传》载肃宗时诏访冤屈,普惠疏奏自来爵制乖舛曰:“……又律罪例减,及先帝之缌麻;令给亲恤,止当世之有服。律、令相违,威泽异品……”亦此令之踪迹。案晋及南朝皆有《王公侯令》,隋开皇则有《封爵俸廪令》,从张普惠所述“令给亲恤”的有关内容来看,此“令”既关乎封爵又兼及禄恤,则李冲、张普惠所据之“令”,篇名或近于《封爵俸廪令》。此令之行既可溯至太和二十一年以前,遂可推在太和十六年班新律、令之时,正如定律、令后一直在行用。
    《献文六王传·广陵王羽传》载其太和十八年奏:“外考令文:每岁终州镇列牧守治状,及至再考,随其品第以彰黜陟。去十五年中,在京百僚,尽已经考为三等,此年便是三载。虽外有成令而内令未班,内外考察,理应同等。臣辄推准外考,以定京官治行”。诏曰:“虽内考未宣,绩已久著……论考之事,理在不轻……辄尔轻发,殊为躁也……”由此可断太和十六年班新律、令时,考课之令只宣用了外考部分。《郭祚传》载其世宗延昌时奏曰:“《考察令》:‘公清独著、德绩超伦而无负殿者,为上上;一殿为上中;二殿为上下。累计八殿,品降至九。’未审今诸曹府寺,凡考在事公清,然才非独著,绩行称务而德非超伦,干能粗可而守平堪任,或用人小劣处官济事并全无负殿之徒,为依何第……”诏曰:“独著、超伦及才备寡咎,皆谓文武兼上上之极言耳。自此以降,犹有八等,随才为次,令文已具。其积负累殿及守平得济,皆含在其中。何容别疑也!”《崔光传》附《崔鸿传》亦载其当时“以考令于体例不通”,建言改之而“世宗不从”。是延昌三年以前,很可能是正始以来,《考察令》无论内考还是外考部分,皆已施用。无非是其在实施过程中尚有滞碍罢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