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关于北魏后期令的班行问题(4)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中国史研究》 楼劲 参加讨论

《神元平文诸帝子孙传·高凉王孤传》附《元子思传》载其孝庄帝时为御史中尉,论奏尚书应朝名帐须送御史台之制曰:“案御史令云:‘中尉督司百僚,治书侍御史纠察禁内。’又云:‘中尉出行,车辐前驱,除道一里,王公百辟避路。’时经四帝,前后中尉二十许人奉以周旋,未曾暂废,府、寺、台、省,并从此令。”下文又引职令文以证其说。这里子思奏引的“御史令”及“职令”内容似有所叠合,两者关系不详。“御史令”究竟是一个专门规定御史中尉以下职事仪制的令篇,还是指某个令篇中关于御史制度的部分?亦已难考。(注:晋及南朝俱有《三台秘书令》,按汉以来,或以秘书为内台,兰台为外台;或以尚书为中台,谒者为外台,兰台为宪台;要之其“三台”,必当包括御史台(兰台)在内。则子思奏引的“御史令”,亦有可能像广陵王羽奏称《考察令》中的外考部分为“外考令”那样,乃指高祖仿晋设《三台秘书令》中有关御史台的部分。又《职官分纪》卷一四《治书侍御史》、《侍御史》两引郭演《魏职品令》文:“乘舆临朝堂及诸处视事,则治书侍御史协律、令于阶侧以备顾问。”“侍御史无曹别,所主唯参署台内文案,与殿中侍御史昼则分台视事,夜则番直在台。”孙逢吉以之为曹魏掌故,误。考其侍御史“无曹别”及帝临朝堂则治书侍御史“协律、令于阶侧以备顾问”两事,皆非曹魏之制;而侍御史“昼则分台视事,夜则番直在台”,又与《通典·职官六·侍御史》述后魏之制相合。是其应属后魏史实,而内容正可与元子思所引“御史令”文相参。又郭演史传无考,而《隋书·经籍志》录有郭演《职令古今百官注》十卷,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疑郭演为后魏太原郭祚之后。)然其既凿凿言“御史令”时经四帝,府寺台省“并从此令”,已足证有关令篇太和十六年及正始元年以来皆在行用。
    事实上,太和中或正始初业已班行的令并非只有以上这些。《肃宗纪》正光四年七月诏:“……或戴白在朝,未当外任,或停私历纪,甫受考级,如此之徒,虽满七十……方求更叙者,吏部可依令不奏。其有高名俊德,老成髦士,灼然显达,为时所知者,不拘斯例。若才非秀异,见在朝官,依令合解者,可给本官半禄以终其身。”此诏两处提及的“令”,自属内容关于七十致仕的现行令篇。又《张普惠传》载其世宗初为任城王澄安西府录事参军,澄功衷在身,欲于七月七日集会文武北园马射,普惠奏记于澄曰:“……七日之戏,令制无之。”这里又反映了一个包括了节庆假宁类内容的令的存在。又《释老志》载太和十六年诏:“四月八日、七月十五日,听大州度一百人为僧尼,中州五十人,下州二十人,以为常准,著于令。”此诏或下于太和十六年四月班新律、令前,然《释老志》又载肃宗熙平二年灵太后令曰:“年常度僧,依限大州应百人者……”是太和十六年各州度僧尼限额所著之“令”魏末尚行。另《北齐书·文苑·樊逊传》载其孝静帝武定七年被梁州举为秀才,“尚书案旧令:下州三载一举秀才”。这个“旧令”,显即正始以来所行之令而内容关乎举贡者。凡此,虽不知其当时归属何篇,具体定于何时,仍足见太和十六年及正始元年以来所班之令,必不止前述十一篇之数。
    三、太和以来未班之令的两种情况
    从上举十一个令篇的有关记载中,可以看出太和以来修令班令的三种情况:一是相当一部分令在太和十六年及正始元年以来皆已班行,明确可断者,有官品位序之令(正始以来正名《官品令》);而《地令》、《户令》、《户调令》(《赋役令》)、《狱官令》、关于御史职事仪制之令(“御史令”)、有关封爵之令,大约亦属此类。二是太和十六年并未修成亦谈不上班行,后来陆续修成而随即行用的,有《职员令》、《品令》。三是有的令太和十六年仅行用了其中一部分,至正始元年后方以完帙施行的,有《考察令》,关于祀堂营构之令(“祀堂令”)或亦应归入此类。
    那么当时有没有不班之令呢?有的,具体又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世宗正始以来确有部分令篇修成而不班,《学令》即属此类。《郑羲传》附《郑道昭传》载其正始初为国子祭酒上表:“……臣学陋全经,识蔽篆素,然往年删定律、令,谬预议筵。谨依准前修,寻访旧事,参定《学令》,事讫封呈,自尔及今,未蒙报判。但废学历年,经术淹滞,请《学令》并制,早敕施行,使选授有依,生徒可准。”诏答:“具卿崇儒敦学之意,良不可言。新令寻班,施行无远,可谓职思其忧,无旷官矣。”道昭又表曰:“窃惟迁鼎中县,年将一纪,缙绅褫业,俎豆阙闻……臣自往年以来,频请《学令》,并置生员,前后累上,未蒙一报。故当以臣识浅滥官,无能有所感悟者也。馆宇既修,生房粗构,博士见员,足可讲习,虽新令未班,请依旧权置国子学生,渐开训业,使播教有章,儒风不坠……至若孔庙既成,释奠告始,揖让之容,请俟令出。”世宗“不报”。案晋及南朝、隋开皇俱有《学令》。北魏前期则因“旧令亡失”而其况难知,然世宗景明年间已有《学令》,事见《景穆十二王传》下《南安王桢传》附《中山王英传》,当即高祖太和十五年以来修成而班行者。(注:传载英为吏部尚书,奏曰:“谨案《学令》:诸州郡学生,三年一校所通经数,因正使列之,然后遣使就郡练考。臣伏惟圣明,崇道显成均之风,蕴义光胶序之美,是以太学之馆久置于下国,四门之教方构于京廛……今外宰京官,铨考向讫,求遣四门博士明通五经者,道别校练,依令黜陟。”诏曰:“学业堕废,为日已久,非一使能劝,比当别敕。”以其前后文与《世宗纪》相参,英奏约上于景明三年。是当时已有《学令》,并为有关行政部门所依准,然其在实施过程中则如上引郑道昭表文所述,往往因高祖迁都以来的有关事态而成具文。)但自太和十七年迁都以来,国学固修造未遑而馆宇多阙,学政尤因军国务繁而“堕废”,这就使《学令》虽班而无从落实。大约主要是由于这种缺乏起码实施条件的原因,到正始元年议定律、令时,《学令》虽已由郑道昭诸人修成封呈,其班行却一直被世宗搁置下来了。又据《世宗纪》载正始四年六月诏“有司准防旧式,置国子、立太学、树小学于四门”;《儒林传》载:“神龟中,将立国学,诏以三品以上及五品清官之子以充生选。未及简置,仍复停寝。正光二年,乃释奠于国学,命祭酒崔光讲《孝经》,始置国子生三十六人。”可见北魏后期不仅国学建置磋跎,就连郑道昭所请“虽新令未班,请依旧权置国子学生,渐开训业”的建议,也要近二十年后才被落实。由之可推:正始新《学令》,讫至魏末而未班。
    第二种情况是其令始终修而未成,也就谈不上班行。因为高祖太和十六年四月班新律、令时,就已有若干令篇尚未修成或未修及。如《职员令》、《品令》,便是后来陆续修定而班行的;而有的令则因种种原因,历世宗、肃宗仍修成无期,即有关制度续有所定,亦仅以条制施用,不得以为其令已班之证。
    如关于祭祀之令:前述太和十三年高祖与群臣议祀典,并将禘祫之制及六宗祀制“著令”、“附令”之事,表明当时已开始厘正有关祭祀的令。《礼志一》后文又载太和十六年二月高祖诏:崇圣祀德之制,“比于祀令,已为决之。其孟春应祀者,顷以事殷,遂及今日,可令仍以仲月而飨祀焉。凡在祀令者,其数有五……”案祭祀之令,晋及南朝、隋、唐皆作《祠令》,此处的“祀令”,或为当时的法定令篇名,或仅泛指有关祀制之令。无论如何,从太和十三年“详定朝令,祀为事首”;到《高祖纪》载太和十五年四月“经始明堂,改太庙”,五月“议改律、令”,八月“议肆类上帝禋于六宗之礼……亲定禘祫之礼”,又“议律、令事,仍省杂祀”;再到太和十六年二月诏称圣德之祀已决于“祀令”;足证祭祀制度的厘订,乃是太和十三年以来改革诸仪制的头等大事,且其自太和十五年起已纳入了统一议改律、令的轨道。至于“祀令”的内容,至太和十六年二月似亦完成了相当一部分。那么其是否也已于当年四月初一随其他令一起班行了呢?观《礼志一》载太和十六年十月诏改旧白登宗庙祀制曰:“今授衣之旦,享祭明堂;立冬之始,奉k22l509.jpg太庙。若复致斋白登,便为一月再驾,事成亵渎。回详二理,谓宜省一……”既云“回详二理,谓宜省一”,是此前享祭明堂、奉k22l509.jpg太庙之制应当还是拟议中的东西,而非已班“祀令”的内容。然则“祀令”的修订至此仍在进行。又太和十六年后屡议祀制之事,多可表明“祀令”之修久而未成。如《礼志一》载太和十九年十一月帝幸委粟山议定圆丘,诏曰:“朝集公卿,欲论圆丘之礼……两汉礼有参差,魏晋犹亦不一,我魏氏虽上参三皇,下考叔世近代都祭圆丘之礼,复未考《周官》,为不刊之法令……”又诏:“夕牲之礼,无可依准,近在代都,已立其议……”案圆丘祀天,实与禘祫之制密切相关,皆为祀制之要者。《礼志一》载高祖太和十三年诏定禘祫之制即曰:“……今互取郑、王二义,禘祫并为一名,从王;禘是圆丘大祭之名,上下同用,从郑。”可证。故“祀令”若修成而班行,圆丘祀制必当与禘祫之礼一起于太和十六年四月班新律、令前定讫;而高祖太和十九年十二月仍在议定圆丘,且曰以往所议“非不刊之法令”,又称祀天夕牲之制代都“仅立其议”而仍“无可依准”,显见“祀令”的基本内容此时仍未确定下来。再如《礼志二》载延昌四年正月世宗崩,肃宗即位。三月,尚书令任城王澄奏曰:“太常卿崔亮上言:‘秋七月,应祫祭于太祖,今世宗宣武皇帝主虽入庙,然k22l509.jpg尝时祭,犹别寝室,至于殿祭,宜存古典……谨准古礼及晋魏之议并景明故事,愚谓来秋七月,祫祭应停,宜待三年终乃后禘祫。’”诏曰:“太常援引古今,并有证据,可依请。”作为主管祭祀的太常卿,崔光上言祀世宗宣武皇帝之制,所引据的全无“祀令”关于祫祭先帝的规定,而仅是“古礼”、“晋魏之仪”以及祀高祖孝文皇帝的“景明故事”,由之亦可推太和十六年及正始元年以来“祀令”皆未修成施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