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意识与实践的历史考察(3)
二、现代化实践与中国的现代化历史 现代化意识反映到实践层面上,即形成了一系列现代化运动。回首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国的现代化历史,实际上正是以下这一系列现代化运动所构成的。 一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关于这个运动,学术界多有非议。无庸置疑,这个运动由于其发起者自身的局限性,对社会发展曾有许多负面影响,但从现代化的角度言,却是在“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思想意识指导下的自强运动。如果单从物质技术层面上说,洋务运动不能谓之完全失败,它曾取得了相当的成果。到19世纪末,洋务派先后创办了24家军工企业,150余家民用企业,还兴办了一批现代交通运输事业。这些军工和民用的企业,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现代意义的企业。洋务运动的成果还表现在国防建设上。经过惨淡经营,到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已拥有78艘军舰,24艘鱼雷艇,总排水量达8万余吨。所有这些,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 二是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以及随后展开的立宪运动。关于这次运动,因浓重的改良色彩,长期以来也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批评。确实,这次运动就其方法、内容,及其预期的目的等等,还存在着许多不切中国实际的地方。这些不是本文要讨论的内容。我们在此要说的是,这次运动在中国现代化历程中的地位与影响。我们认为,如从现代化的视角看,康、梁领导的戊戌维新运动及清末的立宪运动的意义在于:其一,它提出了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命题,从而动摇了延续数千年的封建政治体制。其二,它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种种迹象表明,20世纪初的中国,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思想,较传统社会相比,都有了显著变化。如在政治上,迫使清政府进行了行政机构的调整和改革,仿照西方国家设立了商部、学部、邮传部,以及资政院,在各省设立咨议局。这方面的改革,尽管是有限度的,但仍是可贵的。在经济上,继续兴办现代化的工矿企业,并建成了近1万公里的铁路,近千艘大吨位轮船,6万余公里的电报线,以及19万余公里的邮差邮路。在文化教育上废除了科举制度,兴建了一批新型学堂。所有这些,应该说,与维新运动和立宪运动的推动是分不开的。 三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这个运动几乎是与康、梁的维新运动平行展开的。从形式上看,这两个运动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式与内容。康、梁主张以一种温和的方式,变革传统的政治体制;其政治目标是仿效英日确立君主立宪政体。而孙中山则主张用暴力的手段,推翻传统的政治体制;其政治目标是推翻清政府,在中国建立民主的共和政体。但如果我们透过这些形式,就不难发现,这两个运动在现代化的方向上,有着他们的同一性:其一,无论是孙中山,还是康有为、梁启超,他们都认为中国的传统政治体制不能再延续了。其二,无论是孙中山努力实现的民主共和政体,还是康有为、梁启超企图实现的君主立宪政体,其蓝本都是西方的政治制度。可以说,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运动和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运动,都是中国人要求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来变革中国的意识在实践层面上的反映。当然,就其运动的成果而言,辛亥革命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位置是康梁的维新运动所无法比拟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王朝专制体制,且仿照西制,创建了民主共和政体。这不能不说是中国走向政治现代化的一块里程碑。 四是陈独秀等人于1915年发起的新文化运动。这是一次文化观念、文化思想上的革命运动。这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突出地表现在文化思想层面上。第一,它对封建旧思想旧道德发起了猛烈批判,要求以西方的民主科学精神建设新思想新道德;第二,它揭示了实现人的现代化对实现社会现代化的意义。陈独秀等人总结了近代以来国人学习西方过程中的经验教训,感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仅仅是“器用”,也不仅仅是“制度”,而是国民的精神。因为“器用”与“制度”,都是由人来创造和使用的。从而他们提出了改造国民精神问题,并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撰文描述了“新青年”的基本特征: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文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12]“新青年”这六点特征,就是今日看来,也是对现代人意识的精到概括。陈独秀等人发起的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次中国走向现代社会的思想教育运动。 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这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一是根据中国的国情及时地调整了现代化方向,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只能是非资本主义的;二是摆脱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剥削压迫,结束了军阀割据状态,为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政治前提和首要条件。 六是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这是近代以来最具规模、最具影响的现代化运动。这次运动开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清除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实现了国家统一和国内革命政治力量的团结。同时在经济上没收了帝国主义在华资本,接收了国民党政府的国家垄断资本和少数大官僚的资本,中央政府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中国由此具备了实现现代化的有利条件。从此,实现现代化被确定为国家的首要任务。 从1953年起,中国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这个计划是全国人民的中心任务。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国家,不首先发展经济就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因此,有计划地全面地推进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看做中国实现全面现代化的起步。从50年代到70年代,由于中共党内极“左”思潮的干扰,中国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受到了挫折。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并未中止。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再次确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路线,并把国家的基本路线定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路线”。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20余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可以预言,中国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可能还会有曲折,但前进的总趋势是无法抗拒的。 以上所述的是在各类现代化意识影响下的几次具有较大影响的实践活动,类似性质的活动还有许多,如民初资产阶级的国会运动、20年代的国民会议运动、30年代的乡村建设运动、40年代的宪政运动等等。正是这些形色各异的现代化实践活动,构成了中国现代化历史的主要内容。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