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明代财政制度中的起运与存留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南开学报:哲社版》 肖立军 参加讨论

起运与存留是明代财政制度的核心内容,反映了明代财政支出的两大方面。鉴于以往有关研究比较薄弱,笔者谨就所经见的材料作如下探讨。
    一、明代的起运
    明代的起运是指各司、府、州、县等按中央的指派定期定额将赋税运至中央及九边的仓库。(万历)《明会典·户部十三·起运》云"起运京、边,各有定数";《续文献通考·国用考一》也提到"起运京、边粮料"。说明起运包括中央和九边两项。
    起运中央的赋税主要储存于五类仓库,即户部太仓、皇帝御用库、运河沿岸的中转库、北京户部以外诸部寺仓库以及南京仓库。
    户部太仓是明朝国库,包括粮库和银库两部分。
    太仓粮库位于北京和通州两地,建于永乐时期,宣德时加以扩建。太仓粮库一般称京仓、通仓,有时也统名太仓,所谓"京师积储,全在太仓"[1]。隆庆时大学士赵贞吉称"太仓银、米多为权门月课"。明人朱健在其《古今治平略》中也将"太仓"与"漕粮"联系起来,都视京、通二仓为太仓[2]。
    太仓粮库规模很大,如正德、嘉靖时通州"仓厫不下七百余座"[3]。京、通仓起初以户部员外郎或主事等经理,宣德五年(1430年)以后,以户部尚书或侍郎总督仓场成为定制。除户部官员外,还遣监察御史巡视诸仓。正统以后,一度于京、通各设监督太监三员,其上设总提督太监一员,至嘉靖时尽数裁革。可见太仓粮库长期以侍郎总督,以本部员外郎、主事分理,再辅以御史巡察[4]。
    太仓粮库用以储存夏税、秋粮中的漕粮。明朝每年指派湖广、山东、河南、江西、南京等地将一部分税粮沿运河军运至京,称漕粮。其总额起初并不固定,永乐十六年(1418年)为460万石,宣德八年(1433年)500余万石,正统二年(1458年)450万石,景泰三年(1452年)423万石,天顺四年(1460年)435万石。至成化八年(1472年)始定为400万石,遂为成例[5]。其中,兑运(运军长运至京、通)米330万石,改兑(由支运改为兑运)米70万石[6]。由于灾害、战争、漂流等原因400万石常不足额。嘉靖时期,以蓟镇乏饷,挖运30万石,所以实际岁入不足370万石。隆庆元年(1567年)实入太仓364.8737万石,万历三十年(1602年)仅138万余石,崇祯时期实入京、通仓200余万石[7]。呈明显下降趋势。成化八年以前多超过400万石,成化八年以后虽减为400万石,但仍不能保证原额,若依上述四项数字统计,平均足额率为67%。
    漕粮在京、通两仓的分配时有不同。永乐时2/3上纳京仓,1/3上纳通仓;宣德时4/10上纳京仓,6/10上纳通仓[8]。太仓粮库存储颇多,嘉靖时有七八年之积,万历十一年(1583年)十二月库存达1518.54余万石,此后库存减少[9]。不过明中后期财政危机在太仓粮库的表现要比银库为轻。
    太仓粮库主要供给京营官兵月粮。隆庆时都给事中陆树德言:"夫东南财富之来,有军运,有民运。军运以充六军之储,民运以供百官之禄。"[10]万历三十年漕粮缺额,总督仓场侍郎赵世卿急呼:"太仓入不当出,计二年后六军万姓将待新漕举炊。"[11]太仓粮库虽以供给京营军饷为主,但在嘉靖四十二年以后也专设禄米仓(属太仓粮库)以发放百官俸粮[12]。
    太仓银库,正统七年(1442)设于北京,一般称太仓(狭义太仓专指银库),有时也称太仓银库。该库收入项目,《罪惟录·贡赋志》于苏州府下所列达十三项,《明史·食货志三》载有八项。综合两书并参照其它材料,太仓银库的收入主要包括以下诸项:
    夏税、秋粮折银。田赋起运部分除解往京、边粮米等外,以剩余的一部分折银解入太仓。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解入太仓夏税折银12.1万两,秋粮33.96万两。崇祯二年(1629年)田赋银169.2万两[13]。
    盐课折银。弘治五年(1492年)叶淇奏请之前,绝大部分盐引派往九边开中,小部分扣解太仓。弘治五年以后由于改变成法,使太仓盐课折银不断增加,而开中法也更加败坏。嘉靖初年后"稍复开中",此后盐课主要分为解京、派边两大项。明朝先后起解太仓盐课折银总数,弘治二年20余万两,正德初年同。嘉靖以后因余盐并入正课,至隆庆初增至103万两,崇祯二年110.3万两[14]。田赋与盐课并为太仓两大收入。
    户口盐钞。与盐课同属盐税,盐课折银向商人征收,商人买引的价格(引价)便包含了税款[15];户口盐钞为消费税,向居民征收。明初行盐系商人将盐从盐场运到各地,官府收盐再卖给各户军民,所以户口盐钞实为买盐之价格。正统时期允许商人直接卖盐于各户,同时减少户口盐钞。这样户口盐钞便成了税钞(后改钞折银),所谓"盐实未支而纳银则如故"[16]。嘉靖二十八年太仓岁入盐钞银4.5万两,万历六年(1578年)湖广、浙江、福建三省岁入太仓盐钞银共2万余两[17]。一条鞭法实行后户口盐钞并入田赋中。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