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50]《范文正奏议》卷上。 [2]《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四五。 [52]卷二四。 [3][40]参见拙作《宋朝审官院演变考述》,载《安徽师大学报》1995年第4期。 [4]《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太平兴国六年九月丙午条。 [16]卷四○至道二年七月丙寅条。 [26]卷一七九至和二年四月丙辰条。 [27]卷二一一熙宁三年五月丁巳条。 [34]卷三建隆三年十月癸巳条。 [35]卷五乾德二年三月乙酉条。 [36]卷二建隆二年五月乙卯条。 [43]卷三四淳化四年二月丙戌条。 [5]《山堂考索》后集卷七。 [9]续集卷三八。 [6]《涑水纪闻》卷三。 [15]卷一。 [7]《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一之四。 [8]一之七四。 [12]一之一六。 [18]一之一七。 [24]一四之一。 [29]一之七四。 [32]八之一。 [37]一之七四。 [38]一之七五。 [10]参见陈直《关于北宋前期的中书》,载《中国史研究》1979年第4期。 [11]参见张其凡《宋初中书事权初探》,载《华南师大学报》1986年第2期。 [13]《唐六典》卷九。 [14]参见王瑞来《论宋朝相权》,载《历史研究》1985年第2期。 [17]《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 [19]《文献通考》卷五○。 [22]卷五○。 [46]卷三九。 [20]《资治通鉴》卷一六二,乾祐三年十月条。 [21]《默记》卷上。 [23]《宋史》卷一六二。 [28]卷一六一。 [30]卷一六一。 [33]卷一六三。 [44]卷一六八。 [48]卷一六八。 [25]一般认为宰相是个政治集团,包括同平章事、参知政事等。但从权力结构和整合的角度来看,宋朝尤其北宋前期的宰相集团应包括宰相(如同平章事、参知政事)、执政(如枢密使、枢密副使)等,合称宰执。此外,还应包括使相(如三司使)等。宋朝宰相制度甚为特殊,须从新视角深入研究。 [31]《旧唐书》卷四三。 [39]参见周宝珠、陈振主编《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4月第1版,第205页。 [41][47]《九朝编年备要》卷四。 [42]《文献通考》卷三九,引文中"五年"似为"四年"之误,指淳化四年。 [45]《宋名臣奏议》卷六九。 [49]《元丰类稿》卷四九。 [51]《宋会要辑稿·职官》一之三、一之四。 [53]《包拯集编年校补》卷三。 [54]《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九。 [55]《宋史全文》卷四。 [54]《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九。 [55]《宋史全文》卷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