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成在建唐中的作用(3)
李建成采取积极的防御措施,大败屈突通,保住永丰仓,解除夺取关中后顾之忧,为顺利占领长安打下基础,李渊大喜:"屈突通东行不可,西归无路,……不可为虞矣。"[53] (四)智破刘黑闼。这是唐朝统一中的最后一次战争,它的胜利为唐初社会稳定打下了基础。 刘黑闼是窦建德的部将,窦建德降唐后,由于唐统治者对降将没有实行安抚政策,加上降将的疑惧心理,激起他们的反抗。武德四年七月,刘黑闼起兵,很快复夺故地。唐统治者先后派李世民、李元吉征讨,虽然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由于实行"悬民处死"的高压政策,民心不稳,并没有彻底解决问题。武德五年,刘黑闼再次起兵,声势很大,再夺故地,李建成接受魏征、王珪建议,请令征讨。 由于经历隋末战乱,广大人民渴望和平统一的社会环境,盼望国家安定。窦建德部将刘雅对劝他起兵的人说:"天下已安,乐在丘园为农夫耳。起兵之事,非所愿也。[54]"这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心愿,史载"时天下大定,其(高开道)将士多山东人,思还本土,人心颇离。[55]"因此,如果统治者实行安抚政策,与民休养生息,战乱是可以平息的。李建成吸取以往的教训,接受魏征"今宜悉解其囚俘,慰谕遣之,则可以坐视离散"[56]的建议,改变过去"妻子系虏,欲降无繇"[57]的高压政策,实行宽大安抚政策以争取人心。史载:"建成至,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58]"为了扩大影响,李建成让被释者互相转告:"若妻子获者,既已释矣。[59]"这一措施起到了争取民心,瓦解斗志的作用,起到了不占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结果刘黑闼部队"众乃散,或缚其渠长降,遂擒黑闼。[60]"这样,不用战成功地解决了河北问题,使唐初社会安定下来。 因此,李建成决不是旧史书描写的"建成残忍,岂主暢之才,[61]"而是有勇有谋的军事统帅,尤其他实行的安抚政策,为唐太宗实行"让步"政策提供了经验。 三、李建成是建唐战略方针的制定者 首先,李建成是建唐战略方针的制订者之一。当时群雄逐鹿,谁能制订正确有效的方针,才可以夺取天下。太原起兵之初,李建成和李世民对李渊提出"废皇帝而立代王,兴义兵以檄郡县,改旗帜以示突厥,师出有名,以辑夷夏"[62]的战略方针,李渊很赞同"众议既同,孤何能易。"[63]从此,唐军打出"义兵"旗号,争取人心,力量迅速发展,史称"自尔以后,义兵日有千余集焉。二旬之间,从得数万。"[64]李渊按这一方针,称唐立国,夺取全国政权。 其次,李建成是唐统一战略方针的制订者之一。李渊攻取长安后,建立唐国号,根据自古以来"立嫡以长"的原则,加上李建成的巨大功绩,李建成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太子是国之储君,需经常留在君主身边,参理朝政,协助君主制订大政方针,于是李建成留居京师,协助李渊处理军国政务。史称"帝欲其习事,乃敕非军国大务听裁决之。"[65]为了培养他的治国才能,李渊还派大臣李纲、郑善国辅助他"与参谋议。"[66] 李唐统治者根据西有薛举,东有王世充、窦建德,北有刘武周、突厥,南有萧铣、李子通的局面,制定了:选固根本,再取关东的战略方针。首先巩固关中地区的统治,然后出关对关东群雄逐个歼灭,取得了统一战争的胜利。 四、防御突厥,稳定后方 突厥之患,一直是李渊的心腹之患,起兵之初,由于力量弱,不得不笼络突厥,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虽然主要战役是李世民领兵进行的,但这些胜利同李建成抵御突厥,稳定后方,支援前线是分不开的,据史载,武德三年七月,李世民讨伐王世充,李建成镇蒲州防御突厥;四年三月,李世民与窦建德征战,李建成北伐稽胡;八月李世民征伐刘黑闼,李建成安抚北境。以后又在武德五年、六年、七年多次防御突厥,为唐初社会的稳定和人民生活的安定起了作用。 五、礼贤下士,广罗人才 李建成做为唐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广罗人才,善待贤才,在建唐前后,招揽了许多谋臣猛将,为他出谋献策,很多人成为贞观名臣,为贞观之治做出了贡献,如李建成的谋臣魏征在贞观年间以"谏诤之臣"而闻名,李建成"甚礼之";武将中的冯立在贞观年间"甚有惠政,"被李建成视为心腹"讬以心膂";名臣韦挺"太子遇之甚厚。"另外还有郑善国、李纲等,都受到李建成的优待。以上事例,就是对否定李建成的最好反驳。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