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居址选择比较研究(2)
前已述及,河姆渡文化共分四期,其中一期的绝对年代距今6 500-6 900年间,二期的绝对年代距今5 900-6 200年间;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离开现在大约有6 700-6 100年了”。[9]这样说来,半坡人生活的时期,相当于河姆渡文化的一至二期。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正是全新世中期的一段时间。全新世中期曾出现过世界性的气候回暖现象,在国外通常叫做“气候最适宜时期”。在中国,由于这个时期在年代上与仰韶文化有些联系,所以也称为“仰韶温暖时期”(大约距今8 000-3 000年间)。竺可桢先生认为,从仰韶文化时期到殷墟时期,我国境内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一月份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龚高法先生更具体地描述了距今8 000-3 000年间的气候状况,当时各地气温普遍比现在高,但升温幅度各不相同。在东部地区,随着纬度的升高,古今温差增大。东北地区当时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3℃以上,华北地区比现在高2℃-3℃,长江中下游地区比现在高2℃左右,岭南和台湾比现在高不足2℃。在中国西部地区,温暖时期升温幅度随纬度升高而减少。这一时期我国气温带也相应比现在偏北,亚热带北界向北曾到达华北平原的北部。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因正值仰韶温暖时期,气候温暖湿润,加之他们居住于河流或湖、沼附近的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因而粗放式的原始农业是容易发展起来的。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生活的时期虽正值仰韶温暖时期,但河姆渡人是生活于南方长江下游地区,半坡人是生活于北方黄河流域的渭水支流--浐河东岸,由于地形和季风的影响,南北的气候还是有差别的。严文明先生指出:“中国的地形,西高东低,好像三级巨大的阶梯:最高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四五千米,这里也是世界屋脊;中级阶梯有蒙新高原、黄土高原和去贵高原等,海拔约1 000-1 500米左右;低级阶梯是广大的东部平原和丘陵地带,除少数山脉外,大部分海拔在500米以下。这三级阶梯好像一把巨大的躺椅,背对欧亚大陆腹地,面对辽阔的太平洋。由于地形和季风的影响,低级阶梯湿润多雨,中级阶梯多属干旱或半干旱气候,高级阶梯则严寒而干燥。因此,在整个史前时代,人类的活动地区主要是在低级阶梯和低级与中级阶梯相交接的地区。这个地区跨越的纬度极大,自然地理条件也不一致。北部寒冷,南部炎热而多瘴疠,人类的活动受到一定限制。只有四季分明的中纬度地区,即大致包括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及左近区域,才是最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后来更成为农业起源的温床。”[9](P2)从严文明先生的话中,我们可以推知,不论是河姆渡人还是半坡人,他们生活的地区都是“最适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只是由于河姆渡人生活的东部平原或丘陵地区为低级阶梯,湿润多雨,而半坡人生活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中级阶梯,属干旱或半干旱气候,因而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农业经济,即河姆渡人发展了以稻为主的水田农业,而半坡人则发展了以粟为主的半旱作农业。 对于半坡人来说,他们的生产以农业为主,种植的农作物是比较耐旱的粟,因为在半坡遗址多处发现有粟的遗存。另外,半坡人还种植芥菜或白菜,因为在半坡遗址的一件小陶罐里储存有炭化菜籽,经鉴定是芥菜或白菜一类的种子。至于半坡人的生产工具,《西安半坡》一书中记有:“主要为石、骨、陶三类,这三类工具的比数是:石制的占17%,骨制的占18.5%,陶制的占63.2%。陶制工具数量所占比例很大,是半坡工具的一大特点。半坡的石斧用于刀耕火种、砍伐树木和翻地,而主要用于制作耒耜和其它生产、生活用具。这样利用有限的石材是更为经济的。半坡出土的收割工具较多,其中陶刀150件,石刀67件,绝大多数两侧带有缺口,为拴绳索之用。使用时把绳索套于大姆指上,以免刀从手中脱落。此外,大量陶质和石质的刮削器中,有部分也用于收割。收割工具之多,反映了农产量之丰和原始农业的发达。半坡的石磨盘和磨棒数量少,制作粗劣,远逊于磁山和裴李岗,说明半坡农业离开原始农业的早期已较远。”[10]半坡遗址中出土了14件石杵,其“数量差不多为石磨棒的三倍”。[11](P131)这说明半坡的粮食加工已主要使用杵臼而不是石磨盘、石磨棒之类的石质碾磨器。另外,从民族学的资料看,石质碾磨器和杵臼的起源虽都很早,但在发展过程中,杵臼却逐渐取代了石碾磨器的地位。半坡人从收割谷物到加工谷物,都各有专门的工具,当然他们也有专门储藏粮食的场所,这就是各种形状的窖穴。 对于河姆渡人来说,他们经营的是以稻为主的水田农业,因为在“河姆渡第4层较大面积范围内,普遍发现稻谷遗存,有的地方稻谷、稻壳、茎叶等交互混杂,形成0.2-0.5米厚的堆积层,最厚处超过1米。稻类遗存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都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史上罕见的。经鉴定,主要属于栽培稻籼亚种晚稻型水稻。”[12](P189)既然河姆渡人经营的是水田农业,那么砍伐林木并不是经常性的工作,而开挖排灌渠道和翻土整地才是主要的农活,因此河姆渡人的典型农具是采用鹿、水牛的肩胛骨制成的骨耜,两次发掘共出土骨耜170多件,主要出土于第三和第四文化层。骨耜因长期使用而通体光滑,有的刃部因使用残缺而变成双叉形。这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工具,主要用于翻土和挖沟。此外,河姆渡人还有很少的木耜、穿孔石斧、双孔石刀和长近1米的舂米木杵等工具。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