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志》识小录(4)
三、魏延、姜维、邓艾之用奇有幸有不幸 魏延出于午谷以奇袭长安之计不被诸葛亮采用,有人至今为之惋惜。倘用其计,成功的成份有多大,至今仍聚讼不已。其实,这种奇计能否成功,变数太大,事先谁也无法预料。下面举出类似的两个例子,作比较研究。姜维与邓艾,才略相当,邓艾出阴平的成功,近于“卫青不败由天幸”,姜维出骆谷之徒劳,近于“李广无功缘数奇”。 《姜维传》:“(延熙)二十年(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反于淮南,分关中兵东下。维欲乘虚向秦川,复率数万人出骆谷,径至沈岭。时长城积谷甚多而守兵乃少,闻维方到,众皆惶惧。魏大将军司马望拒之,邓艾亦自陇右,皆军于长城。维前往芒水,皆倚山为营。望、艾傍渭坚围,维数下挑战,望、艾不应。景耀元年(公元258年),维闻诞战败,乃还成都,复拜大将军。” 姜维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遗志,但他争夺的地区,不离今之甘肃南部一带。其原因,《姜维传》是这样说的:“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文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这话大体上是对的,可也不尽然。即如这次出骆谷,便是一次虽冒险而颇有出奇制胜味道的行动。诸葛诞反于淮南寿春,敛淮南及淮北屯田口十余万官兵,又杀了扬州刺史乐綝,得其兵丁四五万人。联合东吴,吴派三万兵马相助,以反对有代魏之心的司马昭。声势浩大,司马昭不敢等闲视之,集中兵马二十六万去征讨,抽动了原驻守关中的兵马。姜维抓住了这个机会,第一次出兵关中(当然,以前他曾随诸葛亮出斜谷打到渭滨)。他比当年的诸葛亮更大胆,不走褒斜道而出骆谷。原来,长安到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一线之南,东西横亘终南、太白、秦岭山脉,通往汉中的有三条路,西面的一条是褒斜路,南起褒中,北出五丈原西的斜谷口。这是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采取的路线。好处是大部分在蜀境内,有转运存粮的邸阁,一出斜谷,就到渭滨。缺点是出口五丈原距离长安太远,难收奇袭之效。五丈原易守,但难于向东开拓。东面的一条即子午路。南起魏兴郡的安阳(今陕西石泉县附近)以北。北口在长安南数十里杜曲附近。循此路进攻,好处是谷长660里,荒僻少人烟,一出北口就到长安附近,易收奇袭之效。缺点是从南口到北口全在魏境内,恐怕未入谷口即会被魏人发现,奇袭不成。加以谷内道路极险,是西汉平帝元年(公元5年)才开通的一条路。从蜀地出发,以军人负粮而行,不够路上吃的,车马运粮,谷道难行,又有被魏军截断后路之虑。走此路,冒险太大,故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出子午谷之计。中间的一条即骆谷路。其南口在今陕西洋县北(汉属成固县),北口约在今周至县南,其南口当时属蜀,骆谷又较褒斜、子午两路为短(《资治通鉴》卷77,胡三省注曰:“余按骆谷在今洋州真符县,屈回八十里,凡八十四盘”),出谷北口,循芒水可达渭水,距离长安较近,走此路较东西两路害少而利多。姜维这次出兵骆谷,时机和路线选择得都较好,见出他的军事才能。 一开始是顺利的,姜维的数万兵马到了沈岭,沈岭是终南山的一岭(在佛坪县西北),已是山的北坡,越过了险道。再往北一点就是长城(紧靠骆水,在今周至县西南),这里魏国屯粮很多而守兵较少,听说蜀兵将至,很是惊惶。以后呢,《三国志》记载得又含糊了。它记述魏大将司马望与邓艾陆续来到,在长城坚壁而守,姜维前进到了芒水(又称黑水,在周至县东南北流入渭水)[③]。双方倚山为营,维兵多次下山挑战,望、艾不应战。到了第二年诸葛诞失败,姜维才退回成都云云。仔细一想,问题就来了,司马望、邓艾似乎师司马懿困诸葛亮故智,坚守不战,坐等姜维粮尽自退。可是诸葛诞到了次年二月才失败,维在敌境居然支持了一个冬天,他哪里来的那么多粮食?邓艾是姜维的劲敌,他与魏征西将军、持节、都督雍凉二州军事的司马望连兵,不乘维无后方作战时一举将他击溃,维退兵时又不敢追。这些,颇令人困惑不解。 查一下《晋书》略窥一点消息。《义阳成王(司马)望传》云:“先是蜀将姜维屡寇关中,及望至,广设方略,维不得为寇,关中赖之,进封顺阳侯。”应该是姜维取了长城的一部分或大部分粮食后,进据芒水(在长城正东方,往北不远即是周至)。司马望、邓艾一自长安,一自陇右,才陆续赶来,虽重新占有长城,与姜维对峙,姜维有了粮食,故能坚持到了第二年。姜维此次出兵,虽未能收奇袭长安之效,但一度震撼了关中,又安全撤退。所以回到成都,又从被贬的后将军,恢复到大将军的官位。 邓艾的偷度阴平,收平蜀之功,其本传大体记载得正确:“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由[④],蜀守将马邈降。”但是,邓艾冒了多大的险,还没有完全写出来。裴注引《袁子》对当时的形势,从宏观方面描述了一下:“方邓艾以万人入江由之危险,钟会以二十万众留剑阁而不得进,三军之士已饥,艾虽战胜克将,使刘禅数日不降,则二将之军难以反矣。”虽然是事后的一种推理,当时确有向这条路发展的可能。邓艾的运气好,他头一个遇到了无能的马邈。第二个遇到了不懂得坚守涪城而一味拚命的诸葛瞻。第三个遇到了敌未到而先投降的刘禅(刘禅派去送降书的人和邓艾相遇于今之四川广汉),否则三人中有一个坚守一两个月的,邓艾连退路都没有了,马邈投降与诸葛瞻、刘禅的不坚守,在事态发展中本来都是变数,邓艾在偷度阴平景谷[⑤]时未必预料得到。因此,有人评论他是“行险以侥幸”。但是,他不顾一切的勇气是值得佩服的。 这样,据姜维出骆谷、邓艾出阴平一败一成的例子,就可以评论一下魏延出子午谷之策是正确的或不正确的了。窃以为,魏延倘欲成功,决定于三点:一是原定的“五千精兵、五千负粮”的计划不现实,负粮的兵应更多一些,否则,自敌境的子午谷南口,经660里的山间险僻之路,不等出北口,粮食便不够了。二是当时守长安的夏侯懋是司马望式的人物呢,还是马邈式的人物?这是个变数,没有另一种思想准备而以为懋“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长安可闻风而下,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三是魏延以为诸葛亮同时出斜谷,二十余日可达长安。也是以假定魏军沿途没有守军阻截为前提。这又是一个变数,难以预料,观建兴六年诸葛亮出祁山,命赵云据箕谷为疑军,曹真的大军很快到了箕谷,与之对峙。他是从哪里来的?肯定是从关东赶来,利用关中各地驻军以御蜀兵(《魏书·明帝纪》:“遣大将军都督关右,并进兵”可证),而且来势很快。长安及以西的扶风、武功、郿⑦国、陈仓应当平时即驻有防蜀军队的。三点当中的两个变数不能逆料,后人议论出子午谷之策可行或不可行,大有纸上谈兵之嫌。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