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西周春秋重民轻神思潮与孔子的神鬼观(5)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陈学凯 参加讨论

在孔子看来,道德伦理的追求才是第一性的。它关乎到人类的生存质量。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能建立起一个庄严稳定、恒久不变的道德堤防,更能有效地维护人类的尊严和幸福安宁了。而敬神事鬼,“慎终追远”的肃穆仪式,只不过充当了这种追求过程中一个重要阶梯而已。
    (三)孔子从观念上已经否定了“祷神祈福”的迷信思想
    西周春秋时期“祷神祈福”是人们的普遍观念,但孔子却对此持有完全不同的看法。《论语·述而》中说:“子疾病,子路清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由此观之,孔子对“祷神诉福”是持否定态度的。子路并未见老师向神鬼祈祷求福,如曾见过,他决不会向夫子提出这样的建议,但夫子却说:“丘之祷久矣!”,“丘之祷久矣”是句双关语。孔子一生以“仁”为自己行事的准则,常怀济世救人之志,并且求仁不怨,神鬼有知,这应该算是一种最有效的祈祷了,还有什么能比这种衷心的“祈祷”更真诚,更永久呢?孔子认为疾病与神鬼是无关的。
    孔子以为:一个人尽管谄能媚于神鬼,但在实际行动中却背离人道的责任和义务,同样也是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论语·八佾》说:“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获罪于天,无所祷也”,深切说明“仁道”与天理良知是为人行事的准则,事奉上帝神鬼仅能得到信仰上的安慰,如果一个人的行事违背了“仁道”与天理良知,即使再虔诚的祈祷,也无济于事。所以,孔子认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论语·里仁》)“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与其祈祷神鬼倒不如立而行仁。孔子已完全舍弃了“祷神祈福”的迷信思想,而把道德良知的因素和作用置于生活信仰的首位。
    从以上三点来看,孔子的神鬼观与西周春秋的神鬼观相比,已有许多本质的不同,其全新的思想和境界已为先秦儒学构建了一个提倡人性,恢复理性的新型思维模式。
    
    孔子对西周春秋上帝神鬼观的修正、改造和创新,不但为传统儒学构建了一种新型思维模式,还为新兴的儒学建立了一整套伦理观念和范畴体系,如“仁”、“孝”、“忠”、“恕”、“悌”、“义”、“温”、“良”、“恭”、“俭”、“让”等。这些伦理范畴既是对周公“德”治观念的进一步深化和发挥,又是正统儒学“内圣外王”思想正式确立的标志。
    孔子虽然把上古时代对上帝神鬼的“敬”、“孝”、“忠”、“信”移入他的政治伦理范畴之中,但却赋予这些概念以新的思想内容,已不再为神鬼宗教的需要服务了。如“孝”过去是指“孝”于上帝鬼神的,《论语·泰伯》中说:“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而孔子现时所谓的“孝”早已移情别钟,主要是指对父母的“孝”,这是孔子思想由“神”而人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念转变;“忠”和“信”过去也是指对神鬼而言的,但孔子所谓的“忠”,主要是指臣下对君主和事业的一种态度;“信”是指一种人际交往的普遍关系原则。这些新型伦理概念范畴的精神内涵,在孔子的一再发挥和改造下,都已基本摆脱了浓厚的神气和鬼气,而充满了丰富多样的人间色彩。可以说孔子是真正完成由宗教神鬼政治伦理观到以注重道德人性为中心的新型政治伦理观的转变的一位伟大思想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