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郑孝胥和晚清文人的文化遗民情结(7)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北方论丛》 傅道彬/王秀臣 参加讨论

四、文化遗民的意义
    “遗民”作为劫后余生,对于新朝,我们可以认为他是一种无形的障碍,其生存意义常常是遗民们自我认同的必要条件,是他们信念的基础和生命的支撑,而不在于对历史进步的影响。“文化遗民”的意义则主要体现于文化。由于文化遗民所处的特殊的文化环境,当旧文化开始衰落,新文化开始兴起之时,文化遗民自然是站在新文化对立面的角色,保守的文化立场使他们成为新文化形成与发展的阻力。晚清文化遗民在那个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正好就是这种保守势力的代表和象征。因此,在历史进程中文化遗民的意义和影响首先是以“保守”的形式得以呈现的,他体现为一种历史的绊脚石和文化进步的包袱。在20世纪初的那个年代里,虽然我们看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那样的规模空前而令人鼓舞,但在此之前的那种漫长的积累该付出了多少代价,每向前迈一步又是何其艰难!其中,文化遗民的保守、消极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然而,有趣的是,在艰难的历史进程中,文化转型却并没有造成文化的荒芜。尽管遗民们是那样地发出有关“盛衰”的感喟,可在这哀叹声中正孕育着后来的学术生机。保守的文化遗民虽然难以割舍那种固有的传统文化情结,但他们也已清楚地意识到一种文化变革的历史契机。在这种特殊的历史境遇里,不管是保守还是激进的,文化遗民们在学术文化的天地里都找到了一个相对广阔的生存空间,治学于乱世,为他们积累了一份特殊的经验,“孤独”之境竟成为独有的为学情境,人生情景的孤独伴随的是生动的学术文化创造,即便是主张保皇的前清遗老如沈曾植、陈三立、罗振玉等,其学术上也颇具创新意识,决非是所谓“清学的殿军”所能简单描绘的。被郭沫若誉为中国“新史学的开山”的王国维在诸多学术领域都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成为现代中国学术传统的重要奠基人。透过他们的这种生动的学术文化创造,我们所看到的是文化遗民们一片绿色的生命世界。并且这种学术文化直接准备了中国近现代学术的繁荣。由此,我们认识到,文化遗民决非是完全意义上的寂寞与孤独,他们与“故国”、“新朝”和历史之间都有着生动、丰富、多种多样的联系。在政治、文化的转型之际,他们自觉地承担着“承启”的历史使命,凭借他们雄厚的学术功底,开启着后来的学术风气,不自觉的实现了传统文化、学术文化的承启。虽然他们永远也跳不出“旧朝”的自我界定和“旧文化”的传统情结,但他们的生存意义却恰恰在“新时代”和“新文化”里获得了明证,也正是在“新朝”对“旧朝”的否定,“新文化”对“旧文化”的否定过程中,文化遗民获得了更为持久的价值和更为深远的影响,其意义也正在于此。
    但郑孝胥的情形显然有别于此,他没有像其它文化遗民那样从学术上去寻找出路,以文化担当使命,而是从文化对抗上升为政治对抗,顽固的与那个腐朽没落的封建王朝站在一起,他自身人格的劣根性同旧文化的劣根性交在一起,终于做出了自绝于民族的选择。可此时的郑孝胥已不再是文化遗民,而变成一个政治投机者了。
    【参考文献】
    [1]郑孝胥。八月二十七日挈孥渡江居武昌大潮街湖舍[A].海藏楼诗卷:第4卷[M].上海:上海印书馆,1913.
    [2]郑孝胥。世已乱身将老长歌当哭莫知我哀[A].海藏楼诗卷:第5卷[M].上海:上海印书馆,1913.
    [3]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3册[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3.
    [4]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册[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
    [5]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6]陈寅恪。寒柳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7]吴宓。吴宓日记:第3卷[M].上海:三联书店,1998.
    [8]劳祖德。郑孝胥日记:第4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3.
    [9]郑孝胥。王忠悫公(国维)挽诗[A].海藏楼诗卷:第11卷[M].上海:上海印书馆,1913.
    [10]叶参,陈邦直,党痒周。郑孝胥传[M].民国丛书:第1编。上海:上海书店,1989.
    [11]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12]邵廷采。思复堂文集:第3卷[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
    [13]傅仪。我的前半年[M].北京:群众出版社,1980.
    [14]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15]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A].饮冰室合集·饮冰室文集之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6]余英时。五四运动与中国传统[A].史学与传统[M].台北: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2.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