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释: 〔1〕列宁:《亚洲的觉醒》,《列宁斯大林论中国》。 〔2〕孙中山:《军人革命教育》。 〔3〕冯自由:《同盟会四大纲领及三民主义溯源》, 《革命逸史》第三集,第202页。 〔4〕《与章太炎的谈话》,《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73页。 〔5〕冯自由:《民生主义与中国政治革命之前途》, 《革命逸史》第4集,第126页。 〔6〕《访问国际社会党执行局的谈话报导》,《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72-274页。 〔7〕《访问国际社会党执行局的谈话报导》,《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72-274页。 〔8〕《民报》发刊词,《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88-289页。 〔9〕孙中山:《三民主义精髓》。 〔10〕《答褚葆衡》,《新青年》7卷5号。 〔11〕陈独秀自撰辩诉状。 〔12〕《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东方杂志》第19卷,15号。 〔13〕《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1922年5月。 〔14〕《造国论》,《向导》第2期。 〔15〕《我们现在为什么争斗?》,《向导》第172期。 〔16〕期大林:《论中国革命的前途》,《列宁斯大林论中国》,第143-144页。 〔1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2),第333页。 〔18〕《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662-711 页。本篇所引原文不一一作注。 〔19〕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 〔20〕冯自由:《革命二字之由来》,《革命逸史》初集,第1 页。 〔21〕《新民丛报》22号,《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第9卷。 〔22〕杜亚泉:《革命战争》,《东方杂志》8卷9号,1911年11月。 〔23〕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4〕马克思:《资产阶级与反革命》。 〔25〕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6〕恩格斯:《卡尔·马克思》。 〔27〕《论两个政权》,《列宁选集》(三),第19页。 〔28〕《湘江评论》创刊宣言,1919年7月14日。 〔29〕《独秀文存》卷三(通信)。 〔30〕《独秀文存》卷三(通信)。 〔31〕《革命与反革命》,《向导》16期。 〔32〕《文学革命论》,《新青年》2卷6号。 〔33〕《革命与制度》,《新青年》9卷3号。 〔34〕蔡和森致陈独秀的信,1921年2月11日。 〔35〕《中国革命的性质及其前途》,《蔡和森文集》第790页。 〔36〕《战争和战略问题》,《毛泽东选集》第2卷,第529页。 〔37〕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笔记。 〔38〕马克思:《1848年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恩选集》第1卷,第474页。 〔39〕列宁:《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列宁选集》第1卷,第60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恩全集》第3卷,第43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