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国史 > 中国古代史 >

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明中叶至清中叶的苏州(下)(2)

http://www.newdu.com 2017-08-28 《清史研究》 李伯重 参加讨论

(二)工业发展导致城市工业地域的扩大
    随着工业人口的增加,工业生产所需的工作场所也要相应扩大(181)。因此明清苏州城市工业的发展,必然导致工业地域扩大。这个由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城市扩张,既是一个时间的过程,又是一个空间的过程。从时间上来说,自明中叶开始,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引起了城市扩张。从空间上来说,则是城市工业首先在府城内发展,随后扩展到城厢附郭,然后再扩展到郊区市镇。
    明初苏州府城内似乎还没有出现比较明确的功能性的地域分工。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府城内首先出现了商业集中的地区,后又逐渐形成工业集中的地区。府城最主要的工业--丝织业,嘉靖时已集中到府城的东半部,故史称“绫锦紵绢,皆出郡城机房,产兼两邑[按:即吴、长洲两县],而东城为盛,比屋皆工织作,转贸四方,吴之大资也”(182)。万历时朱国祯更说:“苏民素无积聚,多以丝织为业,东北半城,大约机户所居”(183)。以后到康熙时,“郡城之东,皆习机业”(184)。而到乾隆时,东城的工业更加集中,史称“织作在东城,比户习织,专其业者不啻万家”(185)。后人说:“有清一代,苏垣东半城几全为丝织业所聚居,万户机杼,彻夜不辍,产量之丰,无与伦比”(186)。此时的苏州东城,可以说已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工业区。在此同时,府城内的其他工业也逐渐集中到一定的地区(187)。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城厢附郭。典型的例子是府城另一项最主要的工业--棉布加工业--转移至城郊。明代苏州踹染业似乎主要在府城之内,但到了雍正时,这项工业的主体已经移至阊门外的上、下塘一带,故史称“苏布名称四方,习是业者,阊门外上下塘居多,谓之字号,自漂布、染布及看布、行布,各有其人,一字号常数十家赖以举火”(188)。因为染坊多,染色后的污水大量流入塘河,使得阊门外上塘至虎邱的河流受到严重污染,“满河青红黑紫”。当地居民的生活因此而受到严重影响,120余户人家联名诉诸官府。官府在调查核实之后,于乾隆二年(1737)由吴、长、元三县共同“出示严禁,并饬将置备染作器物,迁移他处开张”(189)。以后染坊又迁至府城东的娄门外(190)。因此到了清代中期,城西的阊门外和城东的娄门外,分别成了踹、染业的中心。
    郊区市镇由于地域范围较小,因此似乎并未像府城那样形成专门的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但是,也正是因为地域范围小,因此市镇工业在地域专业化的程度方面似乎比府城还更高一些。换言之,一个市镇往往以一二项工业为特色,因此也被一些学者称为“专业市镇”(191)。下面,我们就把市镇工业的主要地域分布情况作一简述。
    1、碾米业:清代集中在虎邱、甫里、枫桥、浒墅、月城等市镇。其中虎邱和甫里是江南著名的碾米业中心。
    2、酿酒业:明代集中在横金镇。清代横金的酿酒业继续发展,但木渎镇酿酒业异军突起,取代横金成为更重要的酿酒业中心。
    3、榨油业:清代集中在周庄、甫里、陈墓等市镇。其中甫里镇是江南著名的榨油业中心。
    4、草编织业:自明代中期起,逐渐集中在虎丘、浒墅、甫里、唯亭、黄埭等市镇。
    5、砖瓦石灰业:砖瓦业自明代起就集中在陆墓与徐庄二镇,而陈墓镇在清代则发展成为江南主要石灰业中心之一。
    由上可见,在本文所研究的三个世纪中,苏州郊区市镇工业的专业化程度有明显的提高。在郊区市镇生产规模最大的三大工业部门--碾米业、榨油业和酿酒业中,生产日益专业化,从而不复是农家副业。即使是农家副业性质较强的草编业,到了清代中期,生产专业化程度也明显加强(192)。专业市镇的发展体现了市镇朝着专业化的工业地区发展的趋势。换言之,专业市镇的发展也就是城市工业地区的扩大。
    顺便说一说,在20世纪中期,工业化国家城市出现“工业郊区化”的现象(193)。明清苏州府城工业的向外扩张与这种“工业郊区化”有颇大不同(194),但也有一些相似的特征(195)。而工业从府城外迁的主要原因,也与“工业郊区化”相类,不外乎城内地价过高、环境污染,以及交通运输手段的便利等(196)。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体现了明清苏州城市变化具有一种“现代性”的趋向。
    八、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中的郊区市镇
    明清苏州的城市变化趋势,是形成一个以府城为中心城市、以郊区市镇为卫星城市的特大城市。这里我们要进一步分析郊区市镇在工业发展与城市变化中的地位与作用,从而确定它们是否真是卫星城市而非独立的城市。
    (一)郊区市镇的“卫星城市化”
    从现代城市地理学的角度来看,卫星城市的主要特点,不仅在于位置方面,而且也在于发生过程和职能方面。从位置上来说,卫星城市与母市之间距离的远近,导致卫星城市表现出不同的性质。距离母市较近的卫星城市,居住职能和依附性通常较强;而距离远较的卫星城市则工业职能和独立性较强,人口规模也较大,有的可达中等城市的规模。从发生过程上来说,卫星城市的自然发生是由于特大城市的作用使原来处在影响范围之内的村镇变质,外观表现是城镇规模变大,与母市的联系加强。从职能上来说,卫星城市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必须为母市承担部分职能(其中以工业、居住、文教三种职能为主)。由于特大城市的强大的影响力,卫星城市本身固有的职能系统出现变形,逐渐形成一项主导职能,而这项主导职能的形成又源于母市职能发展的需要,并且对母市相应的职能有很大的依附性(19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